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曝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C 2.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3.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有误,“没有画完”这一说法,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这应是运用心理描写。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且题干中明确指向“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哪些”,说明作用不止一点。文中直接对“太阳”的描写有四处,如“描写太阳落山”,很容易联想到老人垂暮的苍凉;老人欣赏赞美太阳,当然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 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 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两 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 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 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 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文化建 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 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 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 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 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 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 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 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 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 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 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 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 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 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 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 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 样 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 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 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 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 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 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 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 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 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 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 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 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 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 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 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 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 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 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要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的叙述中,至少存在“某些从业者”的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例句的方式,纠正另外两处推断错误。

    继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喧闹之间,“共

享经济”早已变了味。某些从业者认为,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便可以冠以“共享经济”

之名,或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加上互联网,会带来产业的快速放大和增长。不少“跟风者”,幻想着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被投资者看中,一下飞向“人生巅峰”。

 例:不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就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个字。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 _______ ,数量大约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有500万次之多。但____ ,因为震级小于3.0级时,地震释放的能量不大,人们一般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多发国家,这更提醒我们 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鄙人昨日在操场不慎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 刘组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C. 上周本人不慎丢失《白鹿原》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万分感谢。

D. 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