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增广贤文》说:“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增广贤文》说:“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你认为交友“须胜己”吗?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自主命题,立意自定,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谬哉!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大意当然很好理解,意思就是结交朋友应当寻找那些比自己更贤能的人,这样便能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其贤能与自己一般水准,那不如不交。初读此话时,觉得颇有几分道理,至少表达的是人应当有积极向上的理念。可以,今天有网友突然提出来,我忽然觉得这句话是非常之“不合逻辑”。 之所以说它“不合逻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悖论,原因非常简单:假如人人都遵循这个“定律”,那么,你想要结交比你贤能之人,他是不能与你结交的,因为你比他差,他一旦与你结交就违背了这一“定律”。因此,这句话古今中外实际上是没有人在遵循的,否则人类不会有“高山流水”之说。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中学的时候,我个子特别小,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一期间,一直是坐在教室里的第一排的。而且,我生性是一个老实人,至今好像从未与人打过架。我这样一个老实人甚至好长时间还是到外地插班读书,但一直没有受到当地“坏小子”的欺负。这有一很简单的秘诀:我与这些“坏小子”的关系铁呢。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找到“保护伞”。说实的,在当时情况下,我真的有这么一点“自私心”的存在——依靠他们保护自己。由于他们都知道我是“弱不禁风”,他们要打架也不会让我参加,因为我可能不会为他们带来力量的支持,反而可能是拖累,但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看轻我的意思。如今,与我还保持着较为密切联系的一些中学朋友,还不少是这些当年的“坏小子”呢。相反,中学时比我“贤能”者,他们好像真的信奉“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的定理,后来很少会成为朋友。 人的天赋有所不同,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或许综合能力并不高,但其突出之长或许正是一个综合能力高之人之所短,与之结交岂不同样能够获得教益? 其实,读书多了,你会发现古人的不少所谓“名言”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金钱如粪土”;“交友须慎重”与“人至察则无徒”等等。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毛泽说过一句话:“让蒋介石当总统总比胡适当总统好。”是的,在我看来,政治家哪怕有时会变得残酷无情甚至“毫无人性”,但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应当比“一介书生”来得更为理性,安邦定国决非“怡情文章”或“自命清高”所能担负的使命!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可以从正反角度立意。可以肯定、赞扬“交友须胜己”;可以否定、批评,表明“交友无须胜己”;也可以对此作辩证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的内容,请找出四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

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李明

                                                       ××年×月×日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 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 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 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传       凌宇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好几倍。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沈从文却没有气馁。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般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到外面找事做,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

B. 沈从文参加过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得了个零分。这反而使他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坚信努力不会白费,理想定能实现。

C. 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D. 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

E. 沈从文之所以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

2.为什么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请简要分析。

3.沈从文在北京求学期间,哪些人曾给予他怎样的帮助?他们帮助沈从文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