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重过海印庵
宗渭[清]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
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
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由诗句可知,诗人是于秋天重游虎溪海印庵的,且只能在此短暂逗留。
B. 首联写故地重游,石路依旧,只是碧水流走了时光,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
C. 颔联拈取归鸟、斜阳、微雨、衰柳等意象,动静结合,描绘出冷落衰败之景。
D. 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人生劳碌之苦与羁旅情怀,其中也暗含不舍之情。
E. 诗歌前四局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前四句情景交融,后四句情中带景。
2.“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弹丸大的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天天扛着桶装水上楼上楼,然后是下楼下楼,再上楼再下楼。上午,从翡翠山居117号楼下来,因为只顾着回头看一个女人的背影,一脚踩空,自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中的水桶应声而出,摔了一道裂缝,回到供水点,被扣罚二十元桶费。晚上,泡了一碗方便面,喝了半斤白酒,正昏睡着,给张里这货叫醒了。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昌河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是故意给我显摆?
“这对方木凳至少也得有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儿损伤,四只脚一点儿也不松动。”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手捏着下巴,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讲究。”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倒显得其他部位的红漆那么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乡下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了这一段时间,懂得了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等张里自己说。
张里把目光挪到我手中,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那个村子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和咱们村差不多。”张里从床头摸出一盒烟,点上一支,咳嗽了一声。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老头儿,瘦弱,牙齒几乎掉没了,有近七十岁的样子。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的哭声,是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没有见面的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两个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在他租住屋隔壁的“乡下菜”喝辣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地吃喝,不说话。
这时,有人给张里打电话。不长时间,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让我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儿急了:“这位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自己和自己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她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张里“这货”以及骂张里大半夜“和我显摆”纯属“有病”等,可以看出“我”对张里的为人不认可。
B. 在与张里一同欣赏香椿木四方凳的过程中,“我”几乎一言不发,但实际上“我”很钦佩张里的经济眼光。
C. 在张里的叙述中,“我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哭声”这一细节,为下文有人找到张里要回香椿木四方凳做了必要的铺垫。
D. 小说虽短,但是主题明确,主要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有果必有因,看似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它发生的原因。
2.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张里这一人物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一)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帅书输的话,那就是人“仁”。《论语》中的人“仁”字出现郭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其使用频率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人“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人“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才?”(《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利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1.《论语》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集中表现这种理念的一个字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孝
2.为政者要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根据本文,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宽刑罚而重教化 B. 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C. 密切关注民众的需求 D. 建立一整套治国理论
3.下列论述中,是孔子关于通过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的论述是(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 ④⑥①②⑤③ B. ④①⑥⑤③② C. ⑤③①⑥②④ D. ⑤③②④⑥①
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与“伯”都是爵位,按周代制度,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五等爵。
B. “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 古代室内的座次排序: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其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①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突出问题。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 ② 取决于监管的标准和态度。③ 在监管上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④ 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 ⑤ 就可能导致“标准随着监管降”, ⑥监管有多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如果 | 就 | 假如 | / | 因而 | 所以 |
B | 一旦 | 都 | 如果 | 那么 | 否则 | / |
C | 只要 | / | 只有 | 才能 | 不然 | 从而 |
D | 假使 | 则 | 虽然 | 但是 | / | 因而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