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二)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加线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

C. 封郑

D. 郑既亡矣

4.下列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分析评价正的一项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不卑不亢,善于激将⑥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不计个人恩怨,热爱国家

A. ②③⑤⑦    B. ②③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④⑥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C 2.C 3.D 4.A 5.A 6.(1)我不能够在以前的时候器用你,现在事情紧急却来求助于你,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1.试题分析:C“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A. 行李:使者往来;B.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夫人:那个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活用的现象。A.军:名词作动词,驻军。B.鄙: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⑥无中生有,拨弄是非,都是他在游说敌人时的一种战术,排除法,只能选A。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A“从反面”错,应该是“从侧面”。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抓住重点的实词虚词,按照直译的原则来分翻译。第一句中注意“子”代指“你”;“急”:情况危急;“过”:名词过错。第二句中注意“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往来;“共”通假字“供”,提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重过海印庵

宗渭[清]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

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

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由诗句可知,诗人是于秋天重游虎溪海印庵的,且只能在此短暂逗留。

B. 首联写故地重游,石路依旧,只是碧水流走了时光,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

C. 颔联拈取归鸟、斜阳、微雨、衰柳等意象,动静结合,描绘出冷落衰败之景。

D. 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人生劳碌之苦与羁旅情怀,其中也暗含不舍之情。

E. 诗歌前四局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前四句情景交融,后四句情中带景。

2.“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弹丸大的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天天扛着桶装水上楼上楼,然后是下楼下楼,再上楼再下楼。上午,从翡翠山居117号楼下来,因为只顾着回头看一个女人的背影,一脚踩空,自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中的水桶应声而出,摔了一道裂缝,回到供水点,被扣罚二十元桶费。晚上,泡了一碗方便面,喝了半斤白酒,正昏睡着,给张里这货叫醒了。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昌河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是故意给我显摆?

“这对方木凳至少也得有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儿损伤,四只脚一点儿也不松动。”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手捏着下巴,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讲究。”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倒显得其他部位的红漆那么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乡下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了这一段时间,懂得了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等张里自己说。

张里把目光挪到我手中,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那个村子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和咱们村差不多。”张里从床头摸出一盒烟,点上一支,咳嗽了一声。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老头儿,瘦弱,牙齒几乎掉没了,有近七十岁的样子。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的哭声,是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没有见面的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两个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在他租住屋隔壁的“乡下菜”喝辣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地吃喝,不说话。

这时,有人给张里打电话。不长时间,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让我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儿急了:“这位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自己和自己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她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张里“这货”以及骂张里大半夜“和我显摆”纯属“有病”等,可以看出“我”对张里的为人不认可。

B. 在与张里一同欣赏香椿木四方凳的过程中,“我”几乎一言不发,但实际上“我”很钦佩张里的经济眼光。

C. 在张里的叙述中,“我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哭声”这一细节,为下文有人找到张里要回香椿木四方凳做了必要的铺垫。

D. 小说虽短,但是主题明确,主要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有果必有因,看似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它发生的原因。

2.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张里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一)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帅书输的话,那就是人“仁”。《论语》中的人“仁”字出现郭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其使用频率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人“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人“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在《颜渊》篇中,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才?”(《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断反省,、循利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政》)。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仁政理想。

1.《论语》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集中表现这种理念的一个字是( )

A.     B.     C.     D.

2.为政者要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根据本文,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宽刑罚而重教化    B. 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C. 密切关注民众的需求    D. 建立一整套治国理论

3.下列论述中,是孔子关于通过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的论述是(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 ④⑥①②⑤③    B. ④①⑥⑤③②    C. ⑤③①⑥②④    D. ⑤③②④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与“伯”都是爵位,按周代制度,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五等爵。

B. “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 古代室内的座次排序: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其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