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辞曰:臣之壮也 辞:告辞
B.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许君焦、瑕 许:答应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
D. 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以乱易整 易:改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失其所与,不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有许多经历已经流逝,但也有许多记忆得到沉淀。有人说,凡是放不下的一切,都是那些平凡的、触手可及的幸福和快乐。犹如水的馨香,表面上无色无味,本质上又香得隽永,唯品能知,有人谓之掬水留香。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名句名篇默写.
(1)真的猛士,敢于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加线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
C. 既东封郑
D. 郑既知亡矣
4.下列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分析评价正的一项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不卑不亢,善于激将⑥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⑦不计个人恩怨,热爱国家
A. ②③⑤⑦ B. ②③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④⑥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重过海印庵
宗渭[清]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
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
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由诗句可知,诗人是于秋天重游虎溪海印庵的,且只能在此短暂逗留。
B. 首联写故地重游,石路依旧,只是碧水流走了时光,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
C. 颔联拈取归鸟、斜阳、微雨、衰柳等意象,动静结合,描绘出冷落衰败之景。
D. 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人生劳碌之苦与羁旅情怀,其中也暗含不舍之情。
E. 诗歌前四局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前四句情景交融,后四句情中带景。
2.“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