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你相信吗?...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你相信吗?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也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

 

密雨斜侵薜荔墙 那是高二即将结束的一个下午,窗外正飘着细雨,丝丝点点,不时有微风携雨,拂在面庞,一阵清凉舒爽。 而刚经历过期终考试的同学们正疲惫不堪,还在埋头上语文自习课。窗外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秀丽景色,而窗内一片试后的压抑惨淡,真揪心! 少许感喟后我还是投入了学习中,看着满目疮痍的试卷,又是一阵唏嘘,只觉自己大意已知,却还差些火候,就那么一丝,却又捉摸不尽。 正心塞时,雨大了。雨丝变长变密了,在天地间斜斜地织成一张网。 我急忙关上窗,雨脚如麻,密密地打在玻璃上。雨点在窗上汇集,不久便汇出了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对面青葱的树也逐渐在模糊的视野隐去了。听着雨滴密集地敲打窗扉,一句诗猛然乍现于我的脑海:“密雨斜侵薜苈墙”。 真的,这句诗与眼前之景贴合地太完美了。“密雨”“斜”“侵”“薜苈墙”,真的太美妙了,一个字都不能少,尤其是“侵”字,只觉传神。让我像考试中一样说出它的作用,我也不能尽其然。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觉得这美感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 一个简单的“侵”字,却无可比拟,柳宗元道人所欲道而未能道,真文字大家。 正沉醉于雨景时,这才惊觉自己这些年学的语文有多僵硬死板。我早已背熟各种答题公式,答题技巧,工心于得分,而又曾有多久,忘了简简单单,最基本地去感受? 终究还是明白了,听万遍千遍老师的讲解,各种版本的解析,还是不如用心感受。正如第一次接触诗歌那样的好奇,看到打动人心的词句时那种惊喜,真的已很久不曾有过了。 雨势又大了,似是回应着我内心中的百感交集。 我转过身回望窗内,只是还有多少埋头苦读的人……我故意地大声对同桌说,“快看外面的雨,用‘密雨斜侵薜荔墙’来形容真是太妙了!”我毫不掩饰心中浓浓的惊喜,希望得到一拍即合的那种回应。 而她转过头,敷衍说:“哦,真好”,旋即低下头,又埋头了。也有两三人闻声抬头,望了眼,也继续伏案了。 只是扫了一眼。 只是回声“哦”。 只是平淡无奇。 只是心头百味杂陈,正如窗外密雨斜侵。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段以诗化语言表达深刻哲思的文字。“你相信吗?”“也许”以探问 悬揣的口吻启发读者对习焉不察的生活和渐被尘蔽的心灵进行反思和拂拭。对材料中“失去惊喜”这一核心词的内涵的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是立意和 行文的关键。由下雨的“惊喜”,我们会自然联想到雨后彩虹带给我们的惊喜,看见一株 幼芽破土而出的惊喜;除了这些五色斑斓的自然景象,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气象万千的人情时态、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等等,都会让我们惊奇喜悦,赞叹自然 的神奇、生活的美好、人情的珍贵、创造的伟大。然而,单调庸常的生活、无休无止的物质追求等渐渐地让我们五官迟钝,内 心粗粝,精神卑琐,于是对失去了“惊喜”。“失去惊喜”,就是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新鲜感受、热情领略和强烈喜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枪两个

[西]伊巴涅斯

森托一打开茅屋的大门,就发现锁孔里有张纸…… 

原来是一封匿名恐吓信,信中要他拿出四十块银元,当夜放在屋对面的灶头里。 

整个地区都给土匪搞得惶惶不安。若是有人拒不答应这样的要求,那他的田地就会遭到践踏,收成就会被毁掉,甚至可能半夜醒来,来不及逃出被烈火烧坍、浓烟呛人的茅屋。一到天黑,家家户户就把大门关得紧紧的,一片惊慌。巴蒂斯塔大叔是当地的治安官,每逢当局对他谈到这件事,他就大发雷霆,保证他和他忠实的法警西格罗能尽快破案。

尽管如此,森托却不想去找治安官。他不愿无益地去听治安官乱吹一通。 

他看看房屋,就像看看濒临死亡的儿子一样。茅屋的墙壁白得耀眼,发黑的屋顶两端各有个小十字,窗子是天蓝色,大门上方的葡萄藤宛如绿色的百叶窗,太阳光透过葡萄藤照射下来,金黄色的光点跳动着。屋子四周装点着天竺葵和牵牛花的花坛,花坛用芦苇栅围了起来。在那株老无花果树过去一点,就是灶头,泥和砖砌的,圆圆的,扁扁的,好像非洲的蚂蚁窠。这就是他的全部家产,里面藏着他最最心爱的东西:老婆、三个孩子、一对老驽马和一条毛色红白的奶牛。

他是个性情温和的人,全地区的人都可为他作证。他既没有为了灌溉跟人吵过嘴,也没有上过小酒店,更没有拿着枪招摇过市。为佩佩塔和三个孩子辛勤地干活,就是他惟一的乐处。

夜已经渐渐降临,森托却一筹莫展,便去向一位年迈的邻居讨教。据说,老人年轻时曾不止叫一个人送了命。

老人听着他讲,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双颤抖的、满是伤疤的手。他不想把钱拿出去,做得很对。让他们明火执仗地在大路上抢劫吧。他有胆量保护自己的财物吗?

老人的那种镇定自若感染了森托。只要能保住儿子们的面包,森托什么都愿干。老人郑重其事地,从门背后拿出家中的宝贝:一支雷管枪。他抚摸着被虫蛀了的枪托,亲自给它装弹药:五六颗小铅弹,一小撮霰弹,又加些大粒砂弹,最后是填弹塞。

森托对老婆说,夜里轮到他浇地。全家人都信以为真,很早就睡觉了。 

他走出屋子,把大门紧紧关上,借着星光看到无花果下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给枪安雷管。要瞄准灶口,要沉着冷静。一有人弯下身子,到灶里寻找“钱袋”……就开火! 

森托遵照老人的劝告,俯伏在两个天竺葵花坛之间,在茅屋的阴影里。那重重的枪托搁在芦苇栅子上,一动也不动地瞄准着灶口。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但愿他们不来!枪筒在芦苇栅子上抖动时发出了响声。他不是冷,而是害怕得发抖。要是老人在这儿,会说些什么呢?

森托数着教堂敲打的钟点。已经十一点啦!大概不来了?说不定上帝使他们心软了吧?青蛙猛然不叫了。小路上有两个黑糊糊的东西在向前走来,森托以为是两条大狗。那两个东西伸直了身子:原来是人。他们猫着腰悄悄地向前走,差不多跟膝行一样。 

“来了。”他喃喃地说,牙床骨打起颤来。 

那两个人朝四下里看看,像是害怕遭到突然袭击似的。他们走近芦苇栅,仔细察看了一番,然后走到大门口,把耳朵贴在锁上听听;他们的头和脸用毛毯包着,只有枪露在毛毯外面。

他们向灶头走去。其中一个俯下身子,把两只手伸进灶口,正好在瞄准着的枪前面。好打极了。可是还有一个打不着怎么办?可怜的森托开始感到又恐惧又苦痛,额上沁出汗珠。如果只打死一个,就要向另一个缴械。倘若让他们一无所获地走掉,他们就会进行报复,放火烧茅屋。

但是望风的那个人对同伙的笨拙感到不耐烦,便帮他寻找。这两个家伙凑成黑乎乎的一堆,堵住了灶口。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沉着点,森托!扣扳机!

砰的一声枪响,震动了整个地区,激起了狂风暴雨般的叫喊声和犬吠声。森托只看见扇形的火花,觉得脸上灼伤了。枪从他手里飞了出去。

茅屋的大门打开了,佩佩塔穿着裙子,擎着蜡烛走了出来。红色的烛光摇曳不定,照到了灶口。两个人躺在地上,交叉地叠在一块。打中了,一枪打死了两个。

森托和佩佩塔怀着又恐怖又好奇的心情,照照尸体的脸,不禁惊骇得失声叫起来,往后直退。

原来是治安官巴蒂斯塔和他的法警西格罗。

1.请简要概括森托的形象特点。

2.第五段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森托的家?

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3) 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

(5) 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7) ____________________,小不忍则乱大谋。

(8) 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诗的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二)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引咎痛自责           且试之辄效

B.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C. 以成其名               而学者日以怠

D. 其先王之道不明欤       人之得终其天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查看答案

(一)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约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学散,不报            报:批复

B. 余不能损益也            损:损害

C. 约君之弟曰              约:阻止

D. 而属予铭               属:嘱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时所与游者甚众      然则诸侯地有限

B. 不病以所不为         皆出于此乎

C. 君幼孤,养兄嫂        虎兕出

D. 不大,天固为之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敢怒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4.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