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______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 ______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__________

 

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 向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①处应填“外国公民……”,与“统一”相对,关键词应该是“分散”一类词。②根据前后内容一致的原则,应填“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③处是总结全文,应填“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贴切的一项是(   )

A. 讽刺某些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B. 讽刺某些人自吹自擂,夸大成绩。

C. 赞扬某些人兢兢业业,一心为公。

D. 讽刺某些人不自量力,自我夸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毕业致辞,校长们也是拼了,年年挖空心思,最后就难免落入重形式不重内容,玩弄词藻,虚伪矫情。对此,有人提出了大学校长应少玩词弄字,多抽出时间上上课的批评。

B. 《王者荣耀》作为舆论话题,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教育等为中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C. 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D.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流失。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什么总有人无视事实抹黑警察?为什么警察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换不来个别人最起码 的同情?其原因之一是个别人为了博出位,故意危言危行

②我在I955年秋季开始上刚从哈佛大学访问归来的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在荒凉的校园内、茫然的心境下,先生那样的宏论,对我而言,真是空谷足音

③垄断企业设置董事会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效益,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垄断企业已经出现尾大不掉、利益固化的现象。

④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能一直留在这样的小城生活。闲暇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日出日落,瓜田李下生活,好不惬意。

⑤张召忠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拥有军人身份却时常一副“没正形”的样子,年过半百却像小孩子那般无拘无束、胸无城府

⑥收到10万元的善款后,患者激动地说大家的绵薄之力所化成的厚重的爱,我虽然一辈子也报答不了,但将永远铭记于心。”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偷。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 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