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唐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唐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 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D. 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 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BE 2.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有些晦涩抽象”不当。颈联写赵都督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立功报国的思想,虽不如前两联形象生动,但并不晦涩抽象。“对比”手法也不准确。D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岂学”句表现了作者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凄楚之情”。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前四句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四句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全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伯丑,冯翊武乡人也。好读《易》,隐于华山。开皇初,被征入朝,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人不能测也。高祖召与语,竟无所答。上赐之衣服,至朝堂,舍之而去。于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

尝有张永乐者,卖卜京师,伯丑每从之游。永乐为卦有不能决者,伯丑辄为分析爻象,寻幽入微。永乐嗟服,自以为非所及也。伯丑亦开肆卖卜。

有人尝失子,就伯丑筮者。卦成,伯丑曰:“汝子在怀远坊南门道东北壁上,有青裙女子抱之,可往取也。”言果得。或有金数两,夫妻共藏之,于后失金,其夫妻有异志,将逐之。其妻称冤,以伯丑,为筮之曰:“金在矣。”悉呼其家人,指一人曰:“可取金来!”其人赧然,应声而取之。道士韦知常诣伯丑问吉凶,伯丑曰:“汝勿东北行,必不得已,当早还。不然者,杨素斩汝头。”未几,上令知常事汉王谅。俄而上崩,谅举兵反,知常逃归京师。知常先与杨素有隙,及素平并州,先访知常,将斩之,赖此获免。又人有失马,来诣伯丑卜者。时伯丑为皇太子所召,在途遇之,立为作卦,卦成,曰:“我不为卿占之,卿且向西市东壁门南第三店,为我买鱼作脍,当得马矣。”其人如此言,须臾,有一人牵所失马而至,遂擒之。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具言隐者姓名容状。上如言簿责之,果得本珠。上奇之,赐帛二十匹。

国子祭酒何妥尝诣之论《易》,闻妥之言,倏然而笑曰:“何用郑玄、王弼之言乎!”久之,微有辨答,所说辞义,皆异先儒之旨,而思理玄妙,故论者以为天然独得,非常人所及也。竟以寿终。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三》)

【注】①郑玄:东汉经学大师;王弼: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对文中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言果得                     如:依照

B. 其夫意妻有异志               意:怀疑

C. 其妻称冤,以诣伯丑           诣:拜访

D. 我不遑为卿占之               遑:匆忙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

B. 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

C. 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

D. 崖州尝献/径寸珠/其使者阴易之/上心疑焉/召伯丑令筮/伯丑曰/有物出自水中/质圆而色光/是大珠也/今为人所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伯丑不拘礼法,放浪形骸。他看见公卿不行礼,无论尊卑都用“你”称呼。隋文帝同他谈话,他竟然不回答,把皇上赏赐的衣服也丢弃了。

B. 杨伯丑颇具奇才,擅长析卦。他能探求深奥的道理,深入到细微之处。这曾让在京城卖卦的友人张永乐感叹佩服,认为不是自己能够相比的。

C. 杨伯丑开店卖卦,深受信任。别人不仅因丢失孩子、金子、马匹等来找他占卜,连性命吉凶都来向他问卦,而杨伯丑每次的占卜结果都很准。

D. 杨伯丑精于《易经》,见解独到。他与人辨析《易经》时,蔑视前代大师,且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评论者认为杨伯丑的才能是天赋,非常人所能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

(2)知常先与杨素有隙,及素平并州,先访知常,将斩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许  小  胆

罗贤慧

许小胆是我的小学老师。这当然不是他的大名,可是大家都这样喊他,就连我们这群小毛孩儿在背后也这样喊。天长日久,他的大名竟像被人忘记了。

许小胆的“怕”有点奇怪,因为他最害怕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个无比虚妄的东西——“万一”。

许小胆18岁那年,高考考了全区第一。填志愿的时候,好多人都劝他报一所好点的学校,可他提着笔想了半天:“算了,还是稳妥一点。万一……”最后只填了本省一所师范院校。

本以为凭他的成绩被那所大学录取是木板钉钉的事。哪晓得一等再等,直到那些比他考得差的同学都去大学报到了,他的录取通知书却杳如黄鹤。班主任关心得意门生,私下里帮他一打听,竟然早就有个同姓同名的考生去学校报到了!有人给他支招,让他去教育局闹一场,大不了大家都读不成。许小胆闷了一会儿:“算了吧,万一……”劝他的人讨个没趣,只好望着他的背影叹一声:“没出息!”

暑假的最后一天,许小胆家里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高中班主任,来劝他复读,争取明年报考名牌大学;另一个是村支书,村里小学一位老教师要退休,正愁找不到新老师,村支书一想,村里现成放着一个状元郎呢,这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老师?两个人都坐在屋檐下,单等许小胆一句话。

许小胆看看墙角码得整整齐齐的课本,又看看屋里咳得掏心掏肺的老爹,然后低下头,一双眼睛死死盯着脚下那一小块泥地,仿佛要用目光把那块地灼出个坑来。最后还是村支书忍不住了,捞起旱烟管在鞋底上磕了磕:“我说你这娃究竟咋想的,倒是给个话啊!”许小胆这才嚅嗫了半天,像只蚊子似地回了一句:“老师,我还是不复读了。万一……”班主任素来了解他的性子,只好失望而归。

就这样,许小胆成了村里的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候,村小的老师多半是“半边农”,虽然当着教师,可依然是农民身份,家里还有一份土地。遇上农忙,学生们都想帮他家干点农活儿,但他从不应允,每次都说:“学校有规矩呢,万一……”于是我们常常见他满眼血丝地走进教室,就知道他为了赶农时,晚上打着火把抢种抢收。

许小胆最风光的时候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因为他的班必定拿第一,而且甩出第二名老远!有传言说,教育局领导看中了许小胆的业绩,要直接给他转正。老师们私下里向他打听,嬉笑着要他请客。他涨红着脸:“八字还没一撇呢,万一……”

一天,教育局领导来视察,点名要听许小胆的课。课上,当他讲到成语“胆小如鼠”时,莽娃在后面忽然冒了一句:“耗子才不胆小呢!我家的耗子呆在谷仓里,拿响篙撵都撵不走!”听课的领导忍不住笑了,问:“那依你说,什么最胆小呢?”莽娃俏皮地做了个鬼脸,用手一指许小胆:“他!”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那堂课因为莽娃搅局,领导很不满意。后来,关于许小胆转公办教师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许小胆和邻村一个姑娘结了婚。师娘样子很娇俏,脾气却比三伏天雷公山的火闪还厉害。那时正值一场下海潮席卷全国,师娘嫌代课老师工资太低,撺掇许小胆辞职去南方挣大钱。许小胆又是那句话:“还是算了吧!万一……”师娘银牙一咬:“怂蛋!一片竹叶子落下来你都怕把脑壳砸起包!”说完转过背不再理他,第二天一早就收拾包袱出了门,从此再没回来。

一天傍晚,放了学,许小胆正要回家收菜籽:路过双龙桥,见河里一个孩子一上一下直扑腾,眼看就要没入水底。他顾不得多想,纵身跳下河去。许小胆从小怕水,连堰塘都没下过,何况是河?许小胆挣扎着扑腾过去,一看,正是莽娃。他拼出全身力气,把莽娃托上岸时,再也无力上岸。原来莽娃趁放了学到河边掏黄鳝,一不留神栽下水去。莽娃瘫在岸边,吓得扯着嗓子干嚎。附近的村民听到哭声赶过来,一起捞起了许小胆的尸体。

下葬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赶来,送葬的队伍排了两里多地。莽娃捧着灵牌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路泣不成声。在那块灵牌上,人们终于看到了许小胆的大名——许大成。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小胆怕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个无比虚妄的‘万一’,这是他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和‘师娘’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的原因。

B. 许小胆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采纳高中班主任劝他复读考名牌大学的建议,假如他及时回校复读,他的贫穷境遇或许会得到彻底改变。

C. 莽娃课堂搅局,打破了许小胆转为公办教师的希望,增加了故事波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主人公的厄运又向前推进一步。

D. 小说结尾描写全村男女老少不约而同为许小胆送葬的场面,通过许小胆在广大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侧面塑造许小胆的高大形象。

2.这篇小说是怎样塑造许小胆这个人物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人们在谈到这篇小说时,有人认为许小胆确实胆小,有人认为许小胆并不胆小,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 “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 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 “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 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 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D. 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什么都不干”“颓废到忧伤”……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起一种“丧文化”,即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活下去的颓废心态,近年来流行的“葛优躺”“北京瘫”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歌曲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现象引起一些人的担忧,他们认为这种“丧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当今年轻人得过且过的心态、颓废虚无的人生观,缺乏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面貌。但也有些人认为,其实不必对“丧文化”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年轻人喜欢的“丧”,大多数只是一种自嘲和解压的方式而已,它并不意味着颓废和绝望。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