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 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C. 作者善于以形写神,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泪夺眶而出”“泪流满面”“脸红红的、眼亮亮的”等。

D. “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2.小说标题“蒲公英的歌唱”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1.D 2.①蒲公英象征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蒲公英的歌唱”象征孩子们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②歌词里蒲公英有光明的结局,“寻找到生命的意义,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与小说中所反映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发差,令人感概,引人深思。 3.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 【解析】 1.试题分析:“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从下文科长的话里“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看不出歉疚之情,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注意从“蒲公英”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分析含义,进而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层的含义:与小说中所反映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讲“礼”,通常包含礼和乐,这两个东西不可分。要改变一个人,包括两个方面:身和心。外在的言谈举止,都能合于规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他的这颗心。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去改变?郭店楚简上说:“凡学者,求其心为难。”可是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发现人听到音乐,心情马上跟着变化。《礼记》里有一篇《乐记》,是中国最早讲音乐理论的专著,水平很高,就是跟古希腊相比,一点也不差。孔子以“六经”为教,所以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和《春秋》教之说,乐教居其一。古希腊哲人说的音乐,主要是从物理角度,说音乐是一种能在空气里流动的波。我们中国人则把音乐跟人心联系在一起,音乐是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紧紧相连的。情动于中,就会形于声。如果用七声音阶,加上旋律、调门、乐器等来表达心情,效果就会更加鲜明、生动,富于审美情趣。《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就是音乐。

“音”里面的高层次叫“乐”,乐的思想是纯正的,节奏是舒缓的,风格是高雅的,人听完以后,就会为它所化。乐的最大特色就是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说“德音之谓乐”,经常听这种音乐,内心一定和谐。古人强调音跟乐的区别,《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懂得乐,懂得礼乐,才是真正懂得了中国文化。

《乐记》里面讲:“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为心声,所以是“中出”。礼是人为制定的规范,所以是“外作”。礼乐交作,则内外兼修。古文里,德就是得,得礼乐之真谛,就是有德之人。郭店楚简上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把礼乐的文化意义抓住,就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真谛。我们如果能时刻铭记,以礼自律,以乐自化,就有君子风范。

子路问怎样的人才算是完人?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唯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礼乐,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内。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理想。我们在生活里看到,有的人特别真诚、厚道,技术也不错,但总觉得身上少了什么。现在我们明白了,缺一份身心的高雅。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完人。无礼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安的社会。无礼乐的天下,将是一个不安的天下。

《乐记》里说,治理国家,要有礼、乐、刑、政四样东西:“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的作用是引导民众之志,使之努力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乐的作用是和谐民众的心声。刑的作用是防止极少数人作奸犯科。政的作用是统一民众的行为,加强文化认同。这四样东西朝向一个目标,就是“同民心而出治道”。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要改变人心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古人发现音乐与人的喜怒哀乐之心情紧紧相连,乐可以改变人心。

B. “德音之谓乐”,因此“乐”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将乐与礼看得同样重要,并合称为“礼乐”,开设了礼乐课。

C. 情动于中,就会形于声,用七声音阶,加上旋律、调门、乐器等来表达心情,效果就会更加鲜明、生动,富于审美情趣。

D. 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能成为理想中的完人,因为理想中的完人须有技能、智慧、德行,有礼乐。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两次提到古希腊,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不比西方差,对音乐功能的认识、开发有自己的特点。

B. 引入“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目的是论述“知乐”的地位与意义。

C. 文章为了论述乐、礼、仁、义的区别,引入了“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

D.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表现了孔子对礼乐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礼乐文化的社会意义在于从“身”“心”两个方面改变人:言行举止得到规范,心性情感趋向和谐。

B. “乐”的思想是纯正的,节奏是舒缓的,风格是高雅的,人听完以后,就会为它所化,这体现了“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C. 礼乐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真谛,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礼乐文化的传统,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培育君子风范。

D. 礼乐人生,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人生当中的最高境界,礼乐既在技能、智慧、品德之上,亦在三者之中。

 

查看答案

下面两个文段中都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请分别说明。

①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龟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己经烧熟了,嘴和腮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鱼嘴还能张合。

②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首先,大数据必须是随时随地能调用,并且马上被计算的,而不是储存在磁带、U盘等软件工具中的数据。其次,②_____________。我们上天猫搜索一个商品,数十亿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能称之为“大数据”。最后,大数据还有-个特征,就是数据的全面性。大数据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与传统数据相比,③_____________,但是,传统数据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特殊的领域,传统数据发挥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

B.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某工地发生火灾,当地电视台当天及时发布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该事故己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我市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该奖项设立于1927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B.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现实,使本来就向往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朱光潜,在从理智上认识到改文言文为白话之必要的同时,更从事实上看到了推行白话的可能性,以及白话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C. 人类仅仅根据自己眼前的需要而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命运,在这个主宰和统治的过程中,偶尔除了不知趣的农夫被他的马踢了一脚或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外,人类总是在胜利。

D. 古徽州人重视教育,每次科考,秀才们都携带当地特制的梅干菜、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烧饼等干粮,当时的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所以这种烧饼保存时间长,且饼壳金黄香酥,口感独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