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骄阳

汪曾祺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导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这谁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相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热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歘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 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 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做铺垫。

E. 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遭遇包括死亡,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出、口中道出,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DE 2.①自尊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为保气节,以死抗争,可杀而不受辱。②赤胆忠诚:“将心托明月”,他热爱党,爱自己的国家。③严谨清正: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人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④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 3.①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主人公一直坐在长椅上,内心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挣扎。 ②通过描写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等的热闹和喧嚣,衬托了主人公安静的外表下不平静的心情。③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悲剧命运的沉痛、悲愤的心情。④渲染一种悲凉气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4.①侧面描写写作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比较难以把握,作者采用侧面描写,避免了与死者的直接对话,以“可见”表现“不可见”,用“可说”暗示“不可说”。 ②侧面描写也避免了凄惨恐怖内容的展现。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老舍之死,于和谐恬淡中寄寓悲剧。使文字纯美而有震撼力,具有独特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③能使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小说借三个人物的对话既写出了老舍先生的不幸遭遇,更写出普通世人眼中的老舍先生的性格品质,流露出的对老舍先生的同情、理解、敬仰,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最真实的表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那场浩劫进行反思。 ④更好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市井百姓一直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主角,本文中的三个小人物也是最平常而真实的市井百姓,作者以这一方式表达了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和崇敬。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原文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 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 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 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 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 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要求从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Ⅱ卷作文要求就古今六句名言中选取两三句立意,谈中国文化;英语全国Ⅰ卷写作题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封邮件告知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Ⅱ卷写作题要求考生给外教写封邮件邀请他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

请以“我讲中国故事”或“我看中国文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的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可见,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1)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科学家曾经认为,生命之所以相对稳定,____________,我们体内的 DNA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组装差错,或者受到外来的伤害。那么,面对如此多的差错和伤害,该怎么办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其实,______,因为生命是十分顽强的,细胞自有一群维修 DNA的“工程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荣幸之至,我一定准时到校。

D. 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