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赤壁赋》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_______”,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_______”,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学不可以已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低眉信手续续弹 轻拢慢捻抹复挑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蔽”“拢”“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分别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景色。

B. “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得有声有色,却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

C.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两句借用“金谷”“兰亭”典故,借古讽今。

D.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物描写细腻、清新,很好地衬托了词人情感。

E. 从上阕“晓莺”“夜雨”两词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白天晴天,后两句写夜晚雨天。

2.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哪些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B.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D.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在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起的对名的解释和补充的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B. 祭酒作为名词可以指出行的饯别酒,也可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还可以指汉魏以后的官名。在本文就是指飨宴时酹酒祭神的人。

C. 秫谷就是黍米,也就是高粱米,黍作为五谷之一,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D. 三径,自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潜天资聪慧。他从小就显露出自己非凡的写作才能,觉得朝廷看重,虽然他多次辞职,但朝廷还是多次想召他为官。

B. 陶潜一生清贫。为了生计,他曾被迫为官,要不是实在无法接受官场的腐朽,他也不会多次辞官不就。

C. 陶潜生性爱酒。为了酒他宁愿抛弃家庭生计,把公田全部种秫谷酿酒,为了酒,他可以抛开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

D. 陶潜独立率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与朋友往来,不分贵贱,有酒辄设,醉后便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山的努力。”

(摘编白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  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拙。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 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C. 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 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其世界影响。

C. 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D.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E. 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斐然成绩。

3.如何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藏青色西服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累了一天,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老磨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喝喝水抽抽烟。没有立马动身回去,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跑到水龙头前,脱掉工作服,将浑身上下仔细地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有时候,老磨他们在旁边,冷眼看着大傻在那里瞎折腾,就觉得这大傻,真是个大傻,浪包,穷烧!

等大傻换洗完毕,老磨他们才站起来,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啦叭叽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碰到下班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一招,老磨屡试不爽。有时,他刚坐下,身边的乘客也被熏跑了,老磨立马兴奋起来,大声招呼同伴,来来……这里有空位。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对这套西服,大傻很爱惜,不穿的时候,就仔细地熨烫好,挂在自己的铺位上,因此,这套藏青色的西服,总是保持着笔挺而整洁的状态。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似乎他是红花,老磨他们是绿叶,或者说,他是鹤,而老磨他们则是鸡群。

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哄哄的形象么?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光着膀子依然在工地上乱跑,执着地寻找,于是,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松动,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

老磨说,于大厦,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载于2017年1期《小说月刊》杂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暗示了老磨他们有意藏着西服,故意刁难于大厦。与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遥相呼应。

B.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作伏笔。

C. 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并没有具体涉及——这是由作品表现的主旨决定的。

D.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老磨和于大厦的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希望得到城里人的尊敬,期待融人城市生活。

2.在对比中写人物,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是以“藏青色西服”为中心叙事,有人认为小说是以“老磨”为中心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化。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者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者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