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

中国之“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及“國”字,指城邑,《说文解字》有“邑,国也,从口(音围)”,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此可见,“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就有用例,《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民劳》)、“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孟子·万章》)中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些“中国”,皆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其近义词有土中、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在春秋时期,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但后来这些边裔诸侯强大起来,便要“问鼎中原”,试图主宰“中国”事务。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荀子》《战国策》诸书所论“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同时,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清之际,哲人王夫之用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士众围绕旗帜以听命,由此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又引申为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

B. 金文中的“或”及“國”字,即中国之“国”,是军事堡垒,“口”表示城垣,“戈”表示武装,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及诸侯辖区、郊内等。

C. “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尚书·周书》作为最早的传世文献就使用过这个词,《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到此词。

D. “中国”一词不仅可以指地理中心、政治中心,还可以指文化中心,并且在晚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文化中心的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词是由“中”和“国”两个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而成的,其中“中”比“国”出现的早,“中国”最初指的是周天子所居的天下中心。

B.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自后汉时流入中国,”的“中国”,都是指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C. “中国”一词有多种引申义,其中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的诸夏列邦这一义项,使用频率最高。

D. 在古代,所谓“中国”,是以王城为核心,作“回”字状向外逐层延展;“中国”一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大体上随时代发展而向外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一词词义的演变经历了中央之城、诸夏列邦及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等变迁。

B. “中国”一词的产生和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与战争和政治紧密相关,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就使“中国”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C. “中”有“空间上的中央”及“文化或政治上”的中心等义,“国”可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则由“中央之城”逐渐派生出了文化中心等含义。

D. 作为与“夷狄”对称的文化中心,“中国”所指对象是随着文化先进区的改变面改变的,唐以来中原渐趋衰落、南方迎头赶上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迁衍。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中国’一词指中央之城”错,原文是“‘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除此外还有多种引申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指“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都是”错。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表述不全面,“中国”一词的词义在演变过程中,还有“国境之内、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创作一副对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这副对联对我们的学习、做人乃至成长各方面都有启示。你对 

这副对联有何看法或感受,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会或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含标点符号)。

六、写作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___________,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因为石油聚集在储油构造里,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___________,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建造改装过4缆和6缆的物探船,不过这些都只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_____________ ,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无风不起浪”这句俗语明确地说明了海洋中风浪生成的外部原因。海洋学上,把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海面产生的波动称为风浪。               。当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时,风浪就将生成与发展,反之,风浪将趋于消衰。由此看出,“风平”才能“浪静”。

A. 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了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

B. 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取决于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

C. 由于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状态就不会相同

D. 由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不同状态,可知其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B.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获得成功。

C. 这是一个可以将相亲、求职等社会传统话题搬上电视荧幕并对其进行娱乐化改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职场真人秀节目必然表现出与以往职场类节目不同的特征。

D. 一个书店,十五年时间,换了三个地方,西安万邦书城一再从城市的商业中心向外撤离,证明围绕以图书经营为中心的传统书店未来依然挑战巨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