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 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都受益的公共产品,是最公平、最普惠的大众福祉。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递进失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B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杂糅,可删掉“关键在于”。D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环保”后加上“的转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话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历经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③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气力,手脚也酥软了。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云谲波诡,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性”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留下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来引出自己上书目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

B. “怨调”两句概括描写秦筝声调幽怨缓慢的特点,好似向人倾诉衷肠。

C. “红亭水木不知暑”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弹奏《黄钟》和《白纻》的艺术效果。

D. “清风飒来”两句从主观和客观,正面和侧面描写秦筝弹奏的艺术效果。

E.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结尾“汝”字与开头“汝”字相呼应,突出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

2.诗中对秦筝的描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也。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

钦幼而果决,矫捷过人。随父北征,授东宫直阁。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

假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封安怀县男,邑五百户。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钦往应援,破容罗溪,于是长乐诸洞一时平荡。高祖又密敕钦向魏兴,经南郑,属魏将托跋胜寇襄阳,仍敕赴援。除持节、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诸军事、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户,进爵为侯。破通生,擒行台元子礼、大将薛俊、张菩萨,魏梁州刺史元罗遂降,梁、汉底定。进号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

经广州,因克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增邑五百户。在州有惠政,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许焉。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寻改授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既至任所,前刺史南安侯密遣厨人置药于食,钦中毒而卒,时年四十二。诏赠侍中、中卫将军,鼓吹一部。

(节选自《梁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B. 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C. 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D. 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汉武帝首创的纪年名号,此后至明清之前同一皇帝在位可以有不同的年号,文中的“天监”“大通”“高祖”都是梁武帝的年号。

B. 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C. 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名随食邑户数而定: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

D. 鼓吹,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本用于军中,后又用于朝廷宴飨,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

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钦年少处事果决,娇健敏捷过人。曾经有过跟随父亲北征的经历,授官东宫直阁。

B. 兰钦屡立战功,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加官进爵。

C. 兰钦在任期间有惠政。当地官吏百姓为此还到京城请求为他立碑颂德。

D. 兰钦任广洲刺史时,前刺史将毒药放进食物中,兰钦不幸中毒而死。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适合。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病,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展,甲成等平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对《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对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美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城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棚。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憎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注意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 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 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育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 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之所以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 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进入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的研究的。

C. 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 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最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3.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