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共享单车以低成本、高便捷度解决了“最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共享单车以低成本、高便捷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除了自由度高、取用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之外,共享单车亦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减轻了政府主导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财政负担,并有效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共享单车也带来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共享单车产业链千亿价值有待挖掘。

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12.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0.28亿人。预计到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102.8亿元,增长率为735.8%。用户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2.09亿人,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共享单车需求量约1000万辆,蕴藏着281亿元的市场,加上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以及下游的大数据、导流等增值服务领域,产业链价值可达千亿规模。目前,共享单车的收入主要包括使用租金收入、押金形成资金沉淀收入,以及后期的广告收入以及大数据的出售收入等。未来随着盈利模式的不断成熟以及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共享单车前景无限。

共享单车正处于大规模投放车辆和提升软硬件水准的阶段。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已经有多达20余家公司,各路玩家跑步进场。

(摘编自陈莜《共享单车研究报告》)

材料二:

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消费者吐槽的问题也不少。想骑单车要注册、交押金,还要充车费。其中,部分单车押金过高,很多消费者接受不了。四成消费者不能接受预充值。能接受的消费者,也希望预充值金额在50元以下。但是,实际调研中,只有小蓝单车不需要预充车费,其他都需要。而且如果要退预充的车费,需要通过客服人工操作。

着急用车的时候附近没有车,约两成消费者表示,高峰期单车数量短缺。

骑共享单车发生意外,运营商要不要负责?从省消协了解到,目前只有ofo已实现为每一位驾驶人购买保险,其他品牌都在推进中。

共享单车的集中投放,导致车辆违停,甚至出现了大量“僵尸车”的情况,给车辆停放以及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中国人才网《共享单车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7年以来,共享单车平台竞争进一步升级,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多家平台开打价格战。相继采用限时免费骑、充值返现等方式吸引用户尝试共享单车出行、提升共享单车用户使用频率,进一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从3月13日开始,摩拜单车周一至周四10:00-16:00免费。3月初,摩拜单车启动“充100得210”充值优惠活动。用户通过最新版摩拜单车APP或微信小程序充值,即可享受“充100得210、充50得80、充20得30”的福利。2月20日,摩拜单车在济南、上海等地推出免费骑行活动。3月9日,小蓝单车宣布全国范围内免费骑行一周活动。此后,小蓝单车又宣布将实行更大的优惠政策:扫描返现300元。

(摘编自艾媒咨询《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单车因其低成本、高便捷、减轻政府负担、倡导绿色出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末梢的诸多好处,受到了政府及民众的欢迎。

B. 共享单车的产业链价值惊人,除租金、押金收入外,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下游的大数据、导流、广告等增值服务前景无限。

C. 从文中图表可以看出,进入市场越早的企业,其知名度越高,盈利也就越多,比如摩拜和ofo,后进入的企业往往面临着破产。

D. 正是因为共享单车利润可观、前景无限,带来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各路玩家纷纷跑步进场,不甘落后,抢战先机,赢取知名度。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共享单车快速发展,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

B.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平台恶性竞争逐步升级,各家出台优惠措施,不恤血本吸引顾客。

C.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尚待成熟,盈利空间尚待扩展,广告收益将是一笔很大的收益。

D. 使用共享单车如果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共享单车所属企业必须承担责任,积极理赔。

E. 广告、押金、预充车费是共享单车企业最主要收入来源,大量资金沉淀产生收益。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共享单车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1.C 2.A 3.①增加车辆投放。②提升软硬件水准。③简化手续。④降低押金。⑤加强管理。 ⑥完善服务。⑦避免无序竞争。 【解析】 1.试题分析:图表只显示了知名度的大小,看不出盈利多少以及后进入的企业就必然破产。 2.试题分析:B项,从文中看不出其竞争是恶性竞争。D项,并非所有的意外伤害事故,共享单车所属企业都必须承担责任。E项广告收入还不是主要收入来源。 3.试题分析:注意概括材料的内容,然后提取和题干相关的要点分条概括,重点注意材料中专家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台戏

刘建超

老街的戏园子据说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荡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作群众聚会的场所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老街重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敢来老街唱对台戏的是豫北的赵家戏班。老街的戏班子不说在豫西,在周边的几个近邻省份都是享有名声的。想来老街找台口的,一般都是趁着老街剧团去外地演出,来打个时间差就走。老街人好戏,票房好,可是只要地头蛇在盘卧,外地的戏班子是不会来缠事的,老街剧团也就生出些傲慢来。

赵家戏班子班主赵大大中等身材,精明干练,唱武生出身,也是年少出名,在豫东算得上叫得响的角儿。赵大大带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唯独没有来老街风光过。这次要在老街硬碰硬地唱个对台戏,争个台口,也是硬了腰板咬了牙的。

在老街唱对台戏也是有讲究的。唱对台戏的班子只能在老街戏园子的土戏台上演出,而且出演的剧目也必须同在戏楼里上演的曲目一样,两个台子唱同一出戏,一周时间,谁赢下的观众多谁获胜。土台子获胜进戏楼演出,土台子失败卷铺盖滚蛋。两者的演出环境优劣分明,在土台子上演出本身就先败了一节。

赵家班也是探听到了,老街剧团正在上演《武松打虎》,这也正是赵大大的拿手戏,所以才敢来老街叫板。

支撑起戏台,赵家班开演。赵家班唱了两天,上座的人不足两成。赵大大开始上火,嘴上起泡。一大家子人,支起摊子吃喝拉撒的开销不说,如果就此收场,那赵家班的名声也就如撒到地上的浆面条,拾掇不起来了。赵大大茶饭不思,唉声叹气。

管事的来找躺在鋪上愣神的赵大大,说是来了个打炮的,自称能帮咱赢下台口。豫西一带把没有在戏班子里挂名,靠去别的戏班子客串一把、混口饭吃的艺人称作“打炮”,意思是放一炮就走,这种人往往会有某个方面的绝活,所以戏班子也都是好吃好喝地待着。

进来的是个中年人,看着也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

赵大大上下打量着来人,问:“有绝活?”

中年人声音慢慢地应着:“到时候看呗。”

赵大大对管事的人说:“吩咐伙上,中午小酥肉。”

中年人在戏班里吃了两天,也不提登台的事,总是说“别急,别急,不到时候”。

第六天里,赵大大找到中年人说:“你这一炮也该放了吧?明天再争不下台口,我也没有闲钱伺候你这位爷了。”

中年人点点头:“中,中,今晚就上场。”

赵大大问:“那你唱哪出啊?”

中年人说:“武松打虎。”

赵大大眉毛一挑,“武松打虎?你演啥?”

中年人闷着声音:“老虎。”

赵大大差点儿气歪了鼻子:“你就会演个虎型?靠!”

赵家戏班子人听说来打炮的人好吃好喝两天了,就会演个虎型,便骂骂咧咧的。

中年人也不计较,早早地扮好了装束,等候在台后。

台上的武松美酒微醺,踉踉跄跄来到景阳岗,醉卧山石旁。老虎上场,看到武松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左扑右跳挑逗武松,完全没有按着套路出牌。饰演武松的赵大大那个气啊,原来这打炮的还是个棒槌啊。

武松抓住了老虎,挥拳朝着虎头打了三下,这三下可不是以往的假打,赵大大把这些天的闷气都发在了这三拳上,打得结实。赵大大刚摆出个亮相,老虎竟然又活过来了,武松吃了一惊,追赶过来,飞起一脚,不料,老虎一转身躲过,顺势屁股一撅,竟然把武松撞下了台。老虎来到台边,晃着脑袋,伸出虎爪招呼武松上来。

台下哄笑成一锅粥。

武松一个筋斗翻上台,骑上虎背又是三拳,老虎终于消停。

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第七天,土台子看戏的观众爆满,老虎把武松翻下台的创意戏份得到了老街人的认可,赵家戏班子赢了,挪进了戏楼,连演二十场,场场爆满。赵家班在老街打赢擂台也成为一段佳话。

在赵家戏班子打炮的中年人,谢绝了挽留,一分份子钱都没拿就走人。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眼尖,说:“那不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嘛。”

洛半城为何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谁也说不清楚。从那以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

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有来老街戏园子演过戏,但是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

洛半城却从来就不提有这回事。

(选自《啄木鸟》2017年第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虎把武松撞下台的戏份儿之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因为演员能够推陈出新,不按套路出牌,此创意使大家烂熟的剧情增加了波澜,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B. 情节前后照应:开头交代老街剧团因实力超群、遐迩闻名、缺少竞争,也就生出些傲慢来,赵家班班子赢了对台戏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首尾呼应。

C. 小说描写打炮的中年人,欲扬先抑:从他的肖像描写“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到好吃好喝两天就是不提上场的事,只会演老虎,都是为后面的精彩演出蓄势。

D. 小说借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之眼点明打炮中年人的身份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小说情节完整,不留悬念。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小说结局“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但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在表现主题意蕴方面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 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 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 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亚洲首富李嘉诚有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王明是高一(1)班的同学,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患重感冒,医生叮嘱他在家休息一天。假如你就是王明,请你向班主任张老师说明情况,写一张请假条。(注意请假条的格式)

 

查看答案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为悦己者               容:打扮

B. 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C. 子不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D. 则虽死不                  恨: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我故国士报之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共9分  )

A.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是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饰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 豫让曾先后臣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4.翻译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