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氓》中女子与男子对待爱情各异,产生鲜明的对比,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片首句写“衰柳”“苔满地”,词人面对此等萧瑟冷落的景色,不禁想起三千里外的故国。“三千里”极言家乡之遥,其中寓有较浓重的哀愁情绪。
B. 古代路边,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憩,也是践送亲友之所。“短亭依旧残阳里”中的“依旧”一语,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
C. 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属于借景抒情,与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纯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D. 词的末尾两句表面上在说王粲之事,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结句发出了人不如雁的感慨,所表达的情思愈来愈深厚。
E.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上片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下片结语更是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
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选自《宋史•吕余庆专》,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的是( )
A.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B. 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C. 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D. 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讳,古人要对君主或尊长之名避讳,吕余庆本名胤,与宋太祖赵匡胤名字中的一个字“胤”相同,故称偏讳。
B. 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虽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C. 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D. 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司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吕余庆有才干,便向周世宗举荐其为从事,不料周世宗早已对吕余庆有所了解,因为吕余庆任职的濮州曾是周世宗镇守澶渊时的属郡。
B. 吕余庆在宋太祖即位后便受到恩宠,把他从一个地方的观察判官擢升为给事中,同时他的父亲也荣膺此职,父子同朝为官,官秩相同,当时的人很是羡慕。
C. 吕余庆去成都任职之前,蜀地盗匪横行,军人恃功自傲,大将王全斌等人无力管束军队,吕余庆到任后即抓捕带头为非作歹的士兵,军队才慑服。
D. 当权臣赵普因为忤旨被罢免后,原来的同僚们争着构陷赵普,唯有吕余庆尽力给宋太祖辨明情况,宋太祖的怒气渐渐缓释了,还称赞他是一个宽厚长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
(2)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B. 顾炎武注重积累,积少成多,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积三十余年,编成《日知录》。
C. 顾炎武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D. 顾炎武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其高尚品格堪为后世楷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 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3.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亚克悄悄地回到小镇,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天晚上,亚克悄悄地去了教堂,然后,他把神像带回了家。亚克以为此事没人知道,可是偏偏被邻居露西看见了。
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报警,但还是忍住了,她知道,就算自己报了警,可是对于偷神像这样的事,不是什么大罪,亚克关不了多久,就会放出来。
第二天,露西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她想,亚克偷神像,触犯了上帝,将来他会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亚克也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相反,每天他出门时都精神抖擞。
这天,露西家的门铃响了起来,门外的人居然是亚克,他来干什么?亚克微笑着说:“露西,你好,你可以借我一千美元吗?”
一千美元!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得罪了他。于是她便说:“我愿意借给你。你等等,我这就去拿钱!”说完露西就转身去拿钱。 很快她就又出来了,将一沓钱递向亚克。亚克看了看露西,接过了钱,还说:“谢谢!钱我很快就会还给你!”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亚克走了后,露西又担心起来,他会不会认为我好欺负,再上门来找我借钱?嗯,就算他再来,我也不借钱给他了!他要是敢胡来,我就报警!但是以后的几天,亚克都没有再上门来找她借钱,而且每次亚克看到她,都会微笑着跟她打招呼。露西见了心想,他看上去很快乐,很阳光,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他就是那个偷走神像的人!不过,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天晚上,露西半夜里听到了动静,她起床一看,发现亚克把神像从家里搬了出来。他想干什么?要把神像搬到哪里去?露西一路跟随亚克,发现他把神像又搬回了教堂。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这才把神像搬回了教堂。这个可恨的家伙,上帝啊,你可一定要好好惩罚他!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还给我!我可是一个无辜的人,你可不能怪罪于我!露西等亚克一离开,就情不自禁地上前祷告起来。
第二天一早,露西刚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一看是亚克,她吃了一惊,担心昨晚跟踪的事让亚克知道了。但她还是开了门,结果却是亚克来还她的钱,露西非常开心,觉得上帝真灵。她想,上帝肯定会惩罚多格,走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露西就得到了一个让她开心的好消息:亚克被大火烧伤了,住进了医院。露西禁不住感叹道:“上帝啊,你可真灵,就该好好惩罚亚克,烧死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
这天晚上,露西看电视,居然看到了记者采访多格的报道,在报道中,多格说:“我是一个罪人,从监狱出来后,我也是十分不安,我觉得自己从前不该做坏事,我想那肯定是上帝遗忘了我,以致我犯下了错误。于是我偷偷地去了教堂,把神像搬回了家里。我想,我天天与上帝待在一起,这样上帝就不会再遗忘我了。后来,为了验证一下上帝记住了我,于是我就去向邻居露西借一千美元,没想到她居然借给了我”
看到这里,露西忍不住说:“上帝当然会记住你这个坏蛋!”然后她继续看下去,亚克继续讲述:“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后来,我发现露西对我很友好,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他们都给予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我就觉得,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上帝,他们都没有遗忘我,没有抛弃我”亚克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露西又忍不住说道:“我是你的上帝?我是吗?”多格继续讲述:“我知道,是我遗忘了上帝,抛弃了上帝,才干了坏事,现在我重新找回了上帝,于是见到琼斯的店里起了火,她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就冲了进去。虽然我受了伤,但是孩子却安然无恙,我很高兴”
亚克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亚克受伤是因为他救了人。
露西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她说:“亚克,你是好样的!你也是我们的上帝!”
(节选自2015年第24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露西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悬念迭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露西的疑问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便于从心理角度对亚克进行观照。
B. 亚克把神像搬回自己的家里,让他找回了上帝,后来他担心这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于是把神像送回了教堂,这样大家又都见到了神像。
C. 小说巧用误会法,让露西凭主观想象对亚克回来后的言行做出了一连串戏剧性的猜测,为情节的发展不断蓄势,从而产生烘云托月的构思效果。
D. 亚克由罪犯到英雄的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它启迪人们犯过错并不可怕,只要心存上帝,与邻里和睦相处,改过自新,就不会受到上帝责罚。
2.小说在刻画亚克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