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简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善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对于把演员的职业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的李雪健而言,他已足够勇敢。
1954年2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本名“雪见”,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时在农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鸡毛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他说,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也斟酌备至。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员”的生涯。1979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深深折服了他,以至使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想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稚嫩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偶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景阳,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差点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停下话头,仿佛陷入久远的沉思。
1987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年,正当他身患癌症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世相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方大字“悲”,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出长者的架子。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陶醉其中的顽童。“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累,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 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 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D. 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2.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材料中为什么要用不少篇幅来写李雪健“追星”这一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B. “精神道统”以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为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
C. 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只有人人去努力,并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方能获得自我升华。
D. 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影响下,孕育中华儿女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某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良知失守。
B. 华夏文化崇德尚义,儒家思想关于“义”的观点态度可以证明这一点。
C. 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
D. 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也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说“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的一项是( )
A. 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
这种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的行为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另类。
B. 苏州公交上一男子吃瓜子乱丢瓜子壳,旁边的“西装男”进行劝告,争执中“西装男”捏了小伙的脖子,“瓜子男”情绪激动,语言轰炸连续七分钟并扯衣服不让“西装男”下车,公交司机和乘客劝架无果,最终“西装男”忍无可忍暴打“瓜子男”。
C. 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并在该女子让座后因言语不和扇其耳光。
D. 12月19日,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称“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走吧”,然后一瘸一拐地离开了现场。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老去的木匠
王贵宏
①老一辈的木匠,都渐渐老去了。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工厂可以批量生产,那些靠木匠一斧一刨做出来的手工家具却正在一点点地消亡……
②木匠们几十年的手艺都集中在锯、斧、刨、墨线、凿子等工具上,原本一堆粗糙的木材几天工夫便成了一件件漂亮的家具。木匠们对工具很爱惜,干完活都整齐地放在一个帆布袋里。这些工具轻易不借人,也不允许别人随便动。过去没有电锯、电刨等机器,板方都是木匠用锯“哧啦、哧啦”一下一下地破出来,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推刨的木匠弓着腰,前一步后一步一遍遍刨着凸凹不平的木料,薄薄的刨花片片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
③木匠同许多匠人一样,靠手艺吃饭,用辛苦赚钱。但也有做木工活不为稻粱谋,偏偏上瘾成癖的。明熹宗时,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④木匠的手艺有高低之分,手艺高超的木匠做的家具往那一放,俨然一件工艺品,人见人夸。所以顶级木匠活应该被称作“木器艺术”。一流的木匠都是雕刻大师,不仅能在木料上雕龙刻凤,而且那些手艺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做的木器不仅有实用的家具,也有可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可流传百世。从那些久远年代的木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种温和与淡定。它会让人感到:真正的木匠,靠的不仅是经验和技艺,更多的还是情怀与思想。这样的木匠,是真正的手艺人,他的作品镌刻下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⑤木匠一生,与木为伴。他应该明白树木是有血肉经脉的生命体,他应该听得懂树木生长衰老的声息。对木匠来说,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的变迁和飞跃。木匠必须用自己的手艺,让那些记录着树木沧桑年轮的树纹,以实用与艺术的姿态,来展示生命的重生。
⑥木工房有最独特的音乐和令人迷醉的木香,有木头世界里最奇妙的花纹和美丽的雕绘。如今想想,木匠的动作与姿态,蕴含着力量的壮美和灵巧的秀雅。那不断诞生的家具、木器里,有流行时尚的韵味,也有流传收藏的价值;有传统的延续,也有创新的思想。木匠人的手是粗糙的,而作品却是精致的。真正的手艺人生,就是手工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⑦如今,木匠和他们的手艺渐渐远去,让人十分怀念……(选自“新华网”)
1.谈谈你对标题“老去的木匠”的理解。
2.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的变迁和飞跃”?
4.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工艺正在消亡?请举出两个例子。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交流思想?哲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代变迁,技术条件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信息时代,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B. 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 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 当代文化人要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 “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 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 如果人心向善向美没改变,就能以积极态度、包容气度、渊博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以必得为期(_____________) (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____________)
(3)而能胜其痛愤耶(_____________) (4)而赋《新井篇》(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日而东 B. 仆以书籍以来
C. 不但宰相而已也 D. 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
3.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5.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