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军队)函陵 是(这是)寡人之...

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队)函陵                (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同)其乏困                   朝(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 (从属二主)于楚              (推辞)曰

(扩张)其西封                   东(使……成为缰界)郑

C. (既然)知亡矣              (答应)之

(依靠)人之力                   (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 (跨越)国                 (以……为边邑)远     

(哪里)用                       (增加)邻                                

(讨厌)之有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军:驻扎;是:这;共:同“供”;版:筑土墙用的夹板。C项,既:已经;行李:出使的人。D项,厌:同“餍”,满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chàng)   寥廓(guò)    慷(kǎi)激昂

B. (juè)    阻(è)     百(gě)争流

C. 携(xié)带    嵘(zhēng)    挥斥方(qiú)

D. (lǚ)    (jú)子洲   载(zǎi)歌载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里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巷》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怀王拘张仪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内楚之贵     占据、占有

B. 郑袖说楚王出张子  立刻、马上

C. 子无已时      道德、修养

D. 之于公      托付、拜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距关,毋诸侯               子擅楚之贵

B. 张仪内之楚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得遍观群书

C. 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 王惑虞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 战国纵横家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是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 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也要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D. 靳尚拐弯抹角地说张仪会送来漂亮的秦女,会使郑袖失宠这样的事实来说服郑袖,郑袖为了不失宠于楚王,只得搭救张仪。

4.翻译句子。

(1)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 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 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 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 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