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 A. 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B. ...

下列诗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

A. 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B. 那河衅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恙。    D.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关键词“两个错别字”,选项中,错误的是:A项,做;B项,衅;C项,恙;D项,蒿、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                                                 (  )

A. 独自彷惶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C. 在雨中衰怨,衰怨又彷惶;    D. 默默彳亍着,冷漠,萋清,又惆怅。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州头。    B. 漫江碧透,百可争流。

C. 鹰击长空,鱼祥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D.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B.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C.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一句中的“骢马” 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

D. “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 ^

E.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晒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裴子同。傅子曰:“圣人具体备物,取人不以一揆也。有以神取之者,有以言取之者,有以事取之者。有以神取之者,不言而诚心先达,德行颜渊之伦是也。以言取之者,以变辩是非,言语宰我、子贡是也。以事取之者,着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旦圣人之明尽物,如有所用,必有所试。然则试冉、季以政,试游、夏以学矣。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乎?何者?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是二子遂白明帝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能设不能动也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C. 裴子自以为难得要      吾还也

D. 君子,其鉴之载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下列语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夫巧,天下之微事也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大王来何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钧是天下之名巧,但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有技术,而且还“言不及巧”,因此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高超技术。

B. 高堂隆和秦朗都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马钧也不可能做出指南车,但马钧还是制作成功了技术难度极大的指南车。

C. 作者认为裴秀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马钧的短处是不对的,但同时指出马钧内心乖巧,不善言辞也是不对的。

D. 作者爱憎分明,对科学发明予以充分肯定,对有高超的技术的马钧不被朝廷重用觉得可惜之至,谴责了对人才采取轻蔑态度的裴子、安乡侯和武安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