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1)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2),何必待之子。

注:(1)黾勉:勉力,尽力。(2)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查无人踪。

B. 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 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 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要尽兴才下山,而诗人与朋友未能见面,颇为遗憾,但诗人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 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2.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1.AD 2.诗人不辞辛劳,长路跋涉,满怀期待去访友;不料却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遗憾之心不能没有;接着由新雨草色、晚窗松声,领略到隐逸山水的情趣和清净,由遗憾变得满足喜悦,进而以王子猷访载安道的典故,表达虽访友不遇,却满足了自己的佳趣雅兴,体现了旷达的胸怀和访友不遇的释然。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诗人是专程去西山寻隐者,而不是出游后偶然忆起访之。D项,此处的“方”,不是“才”的意思。 2.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歌的重点词语“直上”“空仰止”“荡心耳”“兴尽”“何必”分析“满怀期待”“遗憾”“喜悦”“释然”的情感变化过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文言文说理文本阅读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1.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则以为正自守谦恭                    合:应该

B. 汝惟不,天下莫与汝争功                伐:讨伐

C. 在身有不是之事                        傥:如果

D. 靡不有初,鲜有终                    克:能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 《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 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 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文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征、孔颖达的对话,对话中有多处引用,无论是舜告诫禹的话,还是引用《易》《论语》的名言,都是引用来说明谦虚的道理。

B. 魏征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诤臣,在这篇文章中,唐太宗对他表达了天子应常谦常惧,不要自高自大的道理,魏征马上提醒他要始终如一,一日慎过一日。

C. 孔颖达认为,《论语》中“有若无,实若虚”的意思是,即使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这样谦虚的美德,是天子庶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

D. 对于太宗皇帝的疑问,孔颖达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总结自古以来骄傲亡国的教训,向太宗皇帝进言,获得太宗皇帝的认可与奖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传记文本阅读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军功封博望侯。后四年,天子欲连乌孙,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B.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C.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D.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2.下列各句中,与“汉何以得往使”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

A. 问欲何之    B.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D.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要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可张骞经过重重阻碍,到达月氏后却发现,月氏人已经不想再和匈奴打仗。

B.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的出使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出使时,由于匈奴的阻拦,他整整花了十三年才返回长安,百余人的队伍只回来了两个人。

C. 张骞宽宏大量,言而有信,强壮有力,得到西域外族喜爱,以至于在他之后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要说是博望侯张骞派来的,才能得到外国人的信任。

D.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由此建立了西域各国和汉朝的外交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下列关于对大学创业的建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创业的推动作用,还要树立起创业后继续学习的意识。

B. 大学生创业应注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报税、企业运营、与人打交道、发掘市场需求等经验都很重要。

C.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除了要善于捕捉商机,更要有创业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屡败屡战的勇气。

D. 大学生创业要端正心态,要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认识,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 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材料三引用专业研究人员的访谈内容,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 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在校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D. 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E. 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客观性较强。

3.根据材料二、三,请概括可用以鼓励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举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和喜新厌旧的心态。

B. 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形之物。

C. 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二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D. 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

2.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思路。

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古至今先进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身体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