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到唐代,虽然统治者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却呈现出衰微之势,正如柳宗元所言,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宋代司马光亦云:“冠礼之废久矣。”鉴于此,司马光作《书仪》存其旧礼,其后的朱熹更作《家礼》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一成年礼俗形式而已。它们有的以断片的冠礼或笄礼的形式独立存在,有的融于婚礼之中,形式多样,散在民俗生活之中。

男子“庆号”,又称“送号”“贺号”,至迟于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形式上虽有差别,但都属于以村落为依托的集体成年礼。如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繁昌县志》载:“繁惟男子弱冠,父兄择吉命字,亲友置尺许小匾,金漆书之,礼以联、烛、果、酒、彩、爆,名曰‘送号’。自是,成以字称之,不复呼名。”民国三十年河北《高邑县志》载:“凡届丁年,则联络等辈,举行贺号。预请能文者按名选字,义意贵能关切。择定后,书于红纸,榜示通衢,乡众醵酒相贺。受贺者设筵酬谢,依次劝饮。以后则呼其号而不名。此礼简而易行。”

女子“上头”,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都是笄礼的代称,后世为婚礼合并,属于与婚礼结合的个体成年礼。晚唐诗人韩偓《新上头》诗云:“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诗中把一个即将成年、及笄待嫁的女子的娇羞之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类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笄礼和婚礼就已经融合。后世更是如此,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志记载可为证。民国三十二年福建《明邑县志》载:“女子于及笄时已字人,则男家须备送首饰、果饼之届于女家,而女家则择吉期为其女加笄,并将果饼分送戚属,亦有宴客者。”并且,很多“上头”与“开脸”习俗结合在一起。清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载:“嫁娶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日‘上头’,又日‘开脸’。”至今,民间婚礼中婚前梳头、换装、开脸等俗依然不改。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式各样的成年礼也在兴起。有的仿照古礼而行,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自行组织规模不等的仿古成年礼,取古代汉族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的形式纪念个体成年。有的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成年礼仪式中男子着西服,打领带,女子着西式礼服,走红毯、过成人门等,整个过程类似西方的交际舞会。有的则与时尚文化相结合,设计远足、野外生存等带有考验性的仪式环节,培养对父母、对生命的感恩之情。当前的成年礼重建尽管眼花缭乱,形式重于内容,乱象丛生,但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成年礼之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摘编自贺少雄《汉族成年礼絮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礼”“及笄”成年礼在周代得到规范,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后,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后虽经历朝统治者努力,但仍然趋向没落。

B. “庆号”是一种以村落为依托的纪念男子成年的礼仪,又称“送号”“贺号”,至迟在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

C. “上头”本来是一种纪念女子成年的礼仪,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后来和婚礼融合,并延续至今。

D. “庆号”“上头”虽不是完整的成年礼俗形式,但它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冠笄之礼,对渐次衰微的民族礼俗有传承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司马光作的《书仪》、朱熹作的《家礼》对当时日趋衰微的成年礼俗起到了保存、推广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B. 在清代,成年礼在上层社会已不多见,但在民间仍然有一些遵旧制、行旧礼的人举行,尽管这种成年礼已不大规范、系统。

C. “庆号”是集体成年礼,有《繁吕县志》《高邑县志》为证;“上头”则是个体成年礼,有《新上头》《明邑县志》为证。

D. 当今的成年礼形式多样,有仿古成年礼、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的成年礼等,这至少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成年礼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子出嫁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男方须送首饰、果饼等物给女家:这些习俗表明及笄和婚礼已经合二为一。

B. 男子“庆号”、女子“上头”、男女成婚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与,说明这些习俗都是传统礼俗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与当时社会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C. 经历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仪节发生简化、变异,金元一代未有记载,至清代上层社会的成年礼也几于断绝:足见朝代更迭对传统成年礼的衰微有巨大影响。

D. 男子“庆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要请有文化的人接名定号;女子“上头”则主要是梳头、换装、开脸,重仪容妆扮:从中可以折射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内容的表述“经历朝统治者努力”错,原文只说及唐、明两代统治者有恢复旧礼的努力。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推理的能力。C项错误。文中引用《新上头》《明邑县志》是说明笄礼和婚礼的融合,并不能证明“上头”作为“个体成年礼”的意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与”表述不贴切。原文说女子“上头”是个人成年礼,仅是“亦有宴客者”,可见并非普遍都有戚属与乡邻参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材料二:手机互联网时代,让百度、腾讯、淘宝的竞争升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占领人们除了工作、学习、生活、休息之外的碎片时间。于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成了低头族。有人觉得,这些时间被占领是好事,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再也不用担心无聊了。但是有人觉得,这样一来。好像更无聊了,要是一离开手机,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鲁班从草划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就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制成了发电机。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道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4)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以下选项中,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前三联皆为写景,分别从正侧两方面描写江景。

B. 首联正面描写江水因为宿雨而高张,水中远峰的倒影摇乱。

C. 额联正面描写波涛汹涌浪花高溅,冲激之声巨远。

D. 颈联正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的景观。

E. 颈联借助拟人的辞格,描摹了高鸟发愁、老龙受困的情态,衬托作者年老无依之愁情。

2.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共宗之       宗:崇尚

B. 灵运多愆礼度   怼:违背

C. 讽旨令自解     【解析】
松弛

D. 灵运表陈疾     表:上表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B. 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C. 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D. 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灵运才华卓越,深受文帝赏识。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赐予他官职,诗画还被盛赞,可见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

B. 谢灵运恃才傲物,寄情于山水。谢灵运自认为应该被委以重任,但未能如愿,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于山水,探奇览胜。

C. 谢灵运出身名门,但仕途坎坷。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富有才华,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煸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

D. 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谢灵运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2)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5.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

(2)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