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4)在雨中哀怨,_____________ 。(《雨巷》)
(5)寻梦?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7)其身正,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非礼勿动。(《论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荆薪:柴草。③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借指道家清苦的修炼生活。
1.第一句中的“冷”字有什么妙处?
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间接抒情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B.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 何厌之有 厌:厌烦
D. 既东封郑 封:把……当作边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君之其难也 吾其还也
D. 以乱易整 敢以烦执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正面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对我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坚持研究,笔耕不辍,经常有论文发表,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 ④⑥⑤②①③ B. ⑥②①⑤④③
C. ⑤④⑥②①③ D. ⑥④⑤②③①
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B. 《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C. 《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 《惠民资金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