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王宝国 乔处长七十七岁的老母亲从乡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王宝国

乔处长七十七岁的老母亲从乡下来了。由于工作原因,乔处长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一天下来,难得有与母亲说话的机会。这天晚上,乔处长很晚才回来,一推门发现母亲一个人坐在客厅里。

妈,您还没睡呢。乔处长一脸惊讶。

母亲说:天这么晚了,我放心不下呀。

齐处长一听笑了:妈,我自己都习惯了。再说晚一点也没有关系,有车送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叫着齐处长的乳名说,大水,能不能求你个事。

妈,您看您,有啥事尽管说。

“就是,能不能给我捎几条餐巾回来,我看那些餐巾挺好看的。”

“这好办,”齐处长说:“您要是喜欢,每次吃饭我都捎一条回来。

果真,不管在外应酬到多晚,齐处长都不忘给母亲捎一条餐巾回来。看到餐巾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母亲都会喜滋滋地抚摸一阵子,可看完了又忍不住轻轻叹一口气。

母亲本来是住一段时间就要走的,后来又改了主意说不走了,等过了年再走。

过了年很快到了母亲的生日,齐处长决定好好庆祝一下。母亲提议把小水和三水也一起叫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为了给母亲过个热闹的生日,齐处长早就订好了酒店。母亲说,难得凑得这么齐,还是在家吃才有团圆的味道。于是就又退掉了。

生日这天,小水和三水开着车早早来了。母亲也早早去了厨房忙活。大水媳妇不让,母亲非要亲自下厨。到了午饭时候,三个儿子纷纷拿出给母亲买的礼物。齐处长准备的是一对玉镯子,说夏天戴着清心静气,最适合养生。小水给母亲的礼物是一套唐装。不过,不是国内买的,而是去印尼考察时从雅加达捎回来的。三水干脆给母亲准备了一个万元现金的大红包,说喜欢啥就买点啥。

母亲说,你们有这份孝心就行。说完,母亲就走进厨房,端出三碗鸡蛋打卤面。三兄弟见了面面相觑。母亲说,我记得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打卤面了,可那时家里穷,哪有肉呢,只能放一点青菜。今天可是真正的打卤面,放了油菜、牛肉末,荷包蛋,还淋了香油。尝尝,是不是跟原来一个味?

三兄弟看着母亲笑吟吟的脸,就端起碗吃了起来,果真十分筋道。

是不是吃饱了?母亲问。

“饱了,”二水说:“只是,这生日宴也太寒酸了。”三水接过话说,“就是,现在又不是没有条件。”

母亲没有搭腔,而是拿过从乡下带来的那只蓝底黄花的旧包袱说,我还给你们哥仨准备了礼物呢。

三兄弟一听笑了,都觉得母亲挺新鲜,这又不是他们过生日。

母亲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个红布包裹,打开包裹,三个人一下子愣住了。母亲给他们的礼物竟然是三沓鞋垫。齐处长见了差点叫出声:那些鞋垫都是用他带回的餐巾缝制的。

母亲把鞋垫送到三个儿子手里说,你们兄弟都很争气,大水是处长,小水是局长,三水是公司老总。乡亲们都说是我教育得好。可是,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么多当了官的不好好走路跌了跟头,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母亲好像终于了却了一桩大事,第二天就执意坐长途车回了乡下的老家。

以后,应酬的饭桌上少了齐处长的影子,连配给他的小车也不坐了。齐处长因此成了同事眼中的另类,都说他这么做不近人情。作为最年轻的中层,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前途是摆在那里的。再说,那些饭局又不花自己一分钱,既干了工作,又拓展了人脉,何乐而不为呢。

两年后,局长因财务问题被双规。就在人们纷纷猜测新局长人选时,齐处长被组织上破格提拔为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局里那些人对此一头雾水,都说他这是憨人有憨福。

齐局长听后淡淡一笑。他下意识里踩了踩脚下,母亲纳得鞋底温厚绵软,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的开头写“母亲没睡”,说明母亲深知儿子在外腐败,为儿子担心,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同时引起下文。

B. 小说讲究伏笔和照应,文中前面交代“要餐巾”这一情节是伏笔,后面有“纳鞋垫”这一情节是照应。

C. 母亲过生日前要要齐处长把兄弟叫来,一家团员,说明母亲和儿子们交流很少,母亲孤独寂寞,隐含的批评子女对老人的疏忽。

D. 三个儿子在母亲的生日时分别准备了不同的礼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贵重,插入这一情节的目的是让后面“母亲给儿子们鞋垫”这一情节的出现更加合理。

E. 文章中后面交代齐处长不再应酬,不再作配给自己的轿车,最后得到破格的提升,这说明要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就必须不近人情、断绝人脉。

2.文章画线的句子中母亲又高兴有叹息,请简要分析原因。

3.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的作用。

 

1.BD 2.①母亲见到儿子拿回自己让拿的餐巾,表明儿子孝顺,同时自己可以做鞋垫而高兴;②见到儿子还天天到饭店,又有犯错误的可能而叹息。 3.①小说结尾写到“纳的鞋底温厚绵软”,照应上文的情节和文章的标题“礼物”;②“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表达了齐局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③结尾通过儿子的感受和儿子升迁的结果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④有这个结果是因为母亲的教子有方,发人深思,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母亲深知儿子在外腐败”不准确,文中只是说“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C.“隐含地批评子女对老人的疏忽”文章中没有依据;E.“必须不近人情、断绝人脉”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含意的题目,通读全文,找到文本写母亲又高兴有叹息的部分。这些语句运用的是动作和心理描写,要透过这些动作和心理看到母亲的想法。母亲见到儿子拿回自己让拿的餐巾,表明儿子孝顺,同时自己可以做鞋垫而高兴;见到儿子还天天到饭店,又有犯错误的可能而叹息。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结构主要从照应的角度回答,照应上文和标题,内容主要从情感、人物形象和主旨的方面考虑。小说结尾既照应上文的情节,又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礼物”;“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表达了齐局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结尾通过儿子的感受和儿子升迁的结果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有这个结果是因为母亲的教子有方,发人深思,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 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 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 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 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 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 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 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 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 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 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 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 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 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 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 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3.作者认为进入经典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B.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C.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其中的《劝学》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态度。

B.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有《昌黎先生集》。

C. 在《劝学》第三段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并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说理的分量。

D. 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相信未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文革结束后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它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焉,或不焉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吾从而                    ④非能

⑤是圣益圣                    ⑥食埃土,饮黄泉

⑦其中规                        ⑧而学于师

A. 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B. 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C. ①③/②⑥/④⑧/⑤⑦    D. 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冰,水为之而寒

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为惑也,终不解矣。

C. 人非生知之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其闻道固先乎吾     其下圣人也远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