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 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  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啊,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的脸上有点吃惊,又有点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 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 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 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2.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她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1.D 2.①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恩之情。③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 3.观点:符合情理。理由:①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②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③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④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 观点:不符合情理。理由:①从前文看,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就觉得她特别像自己的母亲,她的样子、声音都让他勾起对亡故母亲的鲜活记忆,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投射到她和她的儿子身上了,他对她的牵挂、关注和同情是真诚的,他母亲和他的早年生活也不容易,他不至于狠心到剥夺她本已艰难的生计。②女人能进出机关大院并不是因为他的格外关照,而是因为她凭借自己的谦卑、勤奋和灵活跟职员们和门卫都混熟了,即使有人怀疑他跟她有亲戚关系,也是很好解释的。③从机关同事看他对她点头微笑时的奇怪眼光和新来保安的话来看,在他升职之前,大家应该就已经怀疑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了,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也没有妨碍他的升迁,他没有必要这样刻薄地对待一个于己无害的女人。 【解析】 1.试题分析:D“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 2.试题分析:“阿弟你真好”这样的话是文中的“她”常说的一句话,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就要回到相应的语境中,揣摩说话者当时的心理,考虑是否塑造了人物形象,是否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的她在收废旧报纸时,常常对着严肃板正有些不耐烦的阿弟说这句话,既体现了她因为受人恩惠而产生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她的谦卑.当然,这种行为也与后文阿弟的行为形成了对比.阿弟对于这么亲密的称呼似乎是喜欢的,又似乎是不喜欢的,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正因如此,阿弟最终在矛盾之中选择了禁止她进入机关大院收废旧报纸,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探究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就要从人物形象、思想主旨、情节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要给出理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徒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谷浑、吐蒂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 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海上道四条,汉族及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

B. “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不能否定我国古代北方和两北游牧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原王朝的长期经营和有效治理。

D. 丝绸之路联结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内地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多元统一体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 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 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D.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凌霄花,又名紫葳、藤萝花等,善于攀援,花朵艳丽。历史上,凌霄花也被喻为“志存高远”,她宁愿停止生长,也不愿匍匐在地。清代李笠翁评价凌霄花说:“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而女诗人舒婷在《致像树》里这样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时间,“凌霄花”又成了“攀附”的代名词。

读了以上材料,你心目中会有怎样的“凌霄花语”?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欣赏漫画,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1)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

(2)结合漫画合理想象,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北冥有鱼  ②此小大之辩也  ③幼稚盈室  ④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聊乘化以归尽  ⑦田园将芜胡不归  ⑧常在床蓐  ⑨三餐而反  ⑩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⑾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⑿零丁孤苦

A. ①②④⑤⑩⑿    B. ③④⑤⑦⑧⑾    C. ③⑥⑧⑨⑩⑾    D. ①②⑥⑦⑨⑿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响穷彭蠡之滨

⑤鹏之徙于南冥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知来者之可追  ⑩报养刘之日短也  ⑾句读之不知  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①/②⑤/③④⑥⑩/⑦⑧⑨/⑾/⑿    B. ①/②⑤⑥/③④⑨⑩/⑦⑧/⑾⑿

C. ①/②⑤⑨/③④⑩/⑥⑧/⑦/⑾/⑿    D. ①/②⑤⑨/③④⑥⑩/⑦/⑧/⑾/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