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 “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 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 “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 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 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

D. 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3.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系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立足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类似的语句,联系本词和陶文,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1.B 2.C 3.相同点: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点:一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一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爱国忧国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时要将诗句放入整体诗句中进行。B.项说“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判断有误,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 2.C. 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通篇笼罩”是以偏概全:作者心情是复杂的,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情。 3.词中系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立足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类似的语句,联系本词和,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3. 相同点: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题干明确要求比较情感的异同,也就是既要比较相同之处,也要比较不同之处。答题前首先要整体理解两首诗内容,把握诗中的情感。本诗“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两句表达的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而生山林隐居的想法,突出其贞洁自持的品质,表现强烈爱国忧国之情。陶文“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是陶渊明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异同之处比较即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鹭  鸶

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  鸶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 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 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 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 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2.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村行》)

3.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 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 明皇太平政            济:救济。

D. 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才不及崇 / 皆美于徐公

B. 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犹且从师而问

D. 上览表,益加悼惜 / 今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 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 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 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 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 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5.请把文中“材料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6.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查看答案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2.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3.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查看答案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1.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