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甲】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看护员,既扎根本土,同时又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在乡村的【乙】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人拥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粘合剂。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析】
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丙】,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取材于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
1.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看护员:严格地固守乡土文化。 B. 粘合剂:使乡土社会更加和谐。
C. 桥梁:联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D. 纽带:维系乡民间情感的联络。
2.下列语句分别填写在“材料三”中甲、乙、丙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 ②传统秩序 ③传统社会的架构
A. ③①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呼唤乡贤文化复兴的意义。
【材料二】
尽管对于“新乡贤”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认同的标准和资质也有差异,但它无疑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与传统农村的乡绅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职业上来看,传统乡绅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不管有没有为官的经历,至少都参加过科举,具有社会威望和个人财产;新乡贤则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负责的公共事务上来看,传统乡绅要负责征收赋税,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但是,当代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的取消,自然不需要新乡贤来催缴农村的税赋。传统的乡绅需要维持乡村社会的治安,教化民众,因为传统乡村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规范和村规民约等习惯法来维护秩序。但是,在当代农村,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更为明确。这些都使得新乡贤不再需要像传统乡绅那样包揽几乎全部的乡村日常事务。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精英,对于新乡贤的认可主要基于两点。其一,要有广泛的道德影响力,这一点与传统乡绅是一致的。新乡贤要致力于自我道德的完善,这一完善的过程是通过以能力帮助他人、用财物救助他人和以人格魅力感化他人来达到的。在新乡贤的品质中,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无专业技能,则不可能具有合法致富的手段;无社会责任感,则不能在公共事务中对乡村社会有任何贡献,也就无法成为道德楷模。其二,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并且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在传统社会,深受儒家观念影响,大多言义不言利,乡绅即使具有经济优势,也不能强调这方面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村要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发展经济。所以,能够带动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视为新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乡贤与传统乡绅最大的不同,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传统的乡绅主要只是完成了“义”的部分。可见,社会对于新乡贤资格的认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一致的。
(取材于吴灿《从乡绅到新乡贤》)
1.相比传统乡贤,下列专属于“新乡贤”特点的一项是
A. 有财产、有知识 B. 包揽乡村事务
C. 有道德影响力 D. 带动乡民致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称为“乡贤”的一位是
A.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B. 赵太爷(《阿Q正传》)
C. 贾雨村(《红楼梦》) D. 老船夫(《边城》)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何谓乡贤?古人认为“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举人等)的读书人和官员,“居乡者”明显是对官员的界定,是指离职(即退休、罢官、丁忧等)卸任回乡的官员。
乡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联系,因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品德高尚的乡贤无不尽可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反哺行为呈现出三种精神:
首先,正义精神。众所周知,官员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不良行径并非个案,老百姓恪守“民不与官斗”,因为他们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且“山高皇帝远”,斗则必输无疑。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则不一样,孔孟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会都应该有正义,否则,社会就会乱套,陷入无序状态,人性也会被扭曲。所以,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对不法官员的检举,不仅是为老百姓抱屈鸣冤,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
其次,公益精神。乡贤大多热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几乎都有乡贤的身影。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乡贤既要大力倡导筹办,又要带头捐资,同时还要主动参与主管监督。
再次,服务精神。乡贤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注,不仅同情他们的艰难生活,还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帮助他们。对老百姓内部的矛盾,乡贤也积极参与调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姓之间的纠纷的顺利解决,一方面是对乡贤的信赖,一方面也体现了乡贤诚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
一句话,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大大强化了老百姓对乡贤的认可与期待。对那些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乡贤,不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殁后也对他们不遗馀力地加以表彰,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体现了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乡贤的充分认可。
(取材于黄彦弘《乡贤精神的继替》)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有影响力 B. 有故土情结 C. 年纪大 D. 有精神动力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维护正义 B. 倡导公益 C. 维护稳定 D. 丰富文化
3.下列词语,不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 士大夫 B. 功名 C. 丁忧 D. 地方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0月13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布《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征求修改意见。此次审议修改稿对见义勇为者的保障更加人性化,规定也更为细化。这一新规亮点纷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因见义勇为死亡的颁发100万抚恤奖金”。
对此,有的人支持,认为对见义勇为的重奖是对英雄的关爱,更人性化;有的人点赞,认为对见义勇为的重奖,传递的是一种社会导向,值得倡导;有的人担心,总觉得对于见义勇为的重奖,会演变成“见利勇为”。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______________。首先,要会摆放筷子。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其次,②____________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③_____________,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下列句子中,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