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 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 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 李王邓来列传》)

[注] 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B.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C.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D.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谥:古代和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B. 连年乞骸骨    乞骸骨:官员自请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C. 以时视事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D. 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大司空:古代官职名称,主管水利、营建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 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 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 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1.D 2.A 3.A 4.(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王莽动怒,李守在长安的家人都被杀掉。(2)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义(是普通百姓时首先提出起义),帮助(光武帝)成就帝业,加上因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亲近重用。 【解析】参考答案: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在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本题中,“战于西城”和“战于西”都构成介宾结构后置,似乎都可以停顿,但“城破之”的说法不合逻辑,要么是“城 破”,要么是“破之”,据此可排除B、C两项。从语境看,李通是攻击方,公孙述是救援方,所以双方不是一个阵营的,故可排除A、B两项。另外,“以病上书乞身”一句中间不可以停顿,因为“以病”是“乞身”的理由,“上书”是“乞身”的方 式,都是状语,修饰“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一句中间也不可以停顿,因为“公卿群臣议”是“诏下”的内容。所以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祁连山是我国六大天然牧场之一,可利用草场九成在甘肃。过去,甘青两省许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纪 80 年代后,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钱包越鼓,牲畜超载比较普遍。

根据环保部卫星定位,记者从甘肃肃南县康乐镇进入康乐草原,找到可疑人为活动点——神麒矿业公司烧柳沟煤矿。这片废弃矿区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地面只剩两间破旧红砖房,山坡上还有两个地窝子。扒开积雪,地上仍有黑色岩片,稀稀拉拉散布几棵枯草。封闭的井口旁边,竖着一块字迹模糊的水泥碑。类似的废弃矿点在这里有 116 处。

还有一些企业在黑河等河流建水电站,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肃南县环保和林业局副局长顾永生说:“每年检查都会发现一些电站违规,2016年查处了四五家。”张掖市水务局负责人说,2002 年至 2012 年,保护区内一共建设了 25 座水电站。“一到枯水期,就有电站违规用水发电,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去年底,环保部根据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约谈情况,对祁连山地区生态进行号脉:目前,该区域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违法无序低水平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摘编自《祁连山,在生态之痛中苏醒》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西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祁连山,正在经历近半个世纪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

此前的两年多时间,新华社记者曾七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近期,当记者第八次来到祁连山时,处处看到的是关停整改的场景,听到的是坚决关停退出的声音。限制天然放牧,推广舍饲养殖,搬迁牧民定居,都是在退出,都是在纠偏已过度失衡、负重的祁连山生态链。记者所到之处,矿山探采项目已全面关停,水电站新安装摄像头 24 小时监控生态水下泄情况,各类旅游项目都已停业整顿,在建项目全部停工。

退出之后靠什么生存,关停之后靠什么发展,当地政府和群众正在探索中寻找解决答案。这既需当地以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结构,更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关停退出保护区内各类违规建设项目之后,祁连山沿线市县正在努力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记者沿路看到,在张掖市一些已经实施封禁或休牧的牧场,草场如覆着一层厚重的绿毯。生态脆弱、缺水的武威市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方向。在“镍都”金昌,马鞭草、薰衣草、万寿菊等花卉竞相开放,资源依赖型的老工业城市正在向环境友好的“花城”转型。

祁连山生态问题教训深刻,其由乱到治,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本。要实现“绿色革命”,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完善绿色制度,树立绿色导向,寻找绿色出路,实现绿色发展。

(综合 2017 年 2 月、6 月《新华网》消息)

1.下列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原承包到户,人口增多,牲畜超载比较普遍,导致祁连山草场退化。

B. 一些大面积矿产开发导致地下冻土层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较为明显。

C. 一些水电站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下泄生态水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D. 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祁连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材料二说明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的现状并提出了难题破解之道。

B. 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是生态保护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C. 地方政府运用治理智慧,梳理矛盾、化解顽症,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当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D. 无法可依是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煤矿、发电站等关停整改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环保立法、建立问责机制迫在眉睫。

E. 既敢于聚焦问题,又能如实报道地方政府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未来规划,这充分体现了新闻调查的客观性、前瞻性。

3.怎样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这一文体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B.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查看答案

请以《别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记叙文;(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写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丽;我梦想来到海边的沙滩,从波涛的澎湃中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