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④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⑤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⑥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

⑦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

⑧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出现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

⑨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林老伯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林老伯老当益壮,为下面退休仍不忘发挥余热做铺垫。

B. 老人写《新少年三字经》,并且要出书,是因为自己一生戎马生涯,在日暮之年,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C. 林老伯很重视200元的稿费,并且只给保姆1000元工资,生活也很节俭,连女儿也说“老爷子非常喜欢钱”,这都充分说明了老爷子的吝啬。

D. 小说着力表现了林老伯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过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众,他既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也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

3.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林老伯,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我”贯穿全文情节,起到线索作用。②使小说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性。③有利于议论和抒情④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 3.①从人物塑造上:派克钢笔是林老伯一生奉献精神的象征,他年轻时征战沙场,这是他的战利品;晚年仍用它从事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文学创作。②从内容上:作者在结尾处写到老人赠我的“派克钢笔”,代表着老人对我的期望,承即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多写关注民生的作品。③从情节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④从主题上:文章结尾以派克钢笔突出老人的高洁情操,赋予派克钢笔深刻的寓意,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外貌描写”体现了年事已高,身体羸弱。B项,林老伯写书是为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并不是为了求名。C项,林老伯并不是吝啬,他存钱是为了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临终捐款一百万充分说明了他的慷慨。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第一人称“我”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要知道“我”的一般作用,同时结合文意分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此题“我”是叙事的主体,贯穿全文,借“我”表达观点,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

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⑥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⑦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取材于蒋原伦《僻字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 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 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 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 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 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D. 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3.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B. “囧”(jiǒng)字,“槑”(méi)字,还有“烎”(yí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 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D. 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总有遗憾,所以难免会有无奈,有悔恨,如果总是沉醉其中,那么生活将会是一种灾难而毫无乐趣可言。当我们以一种平淡的心情打开记忆时,看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心结便宛如天上飘动的云,卷卷舒舒,而许多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淡定,所以便可以从容面对。

请以“心结”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记叙类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不要依赖译文。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肯动脑筋,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来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做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