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些班级的不良风气如果得不到纠正,整个...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些班级的不良风气如果得不到纠正,整个学校的风气就可能受到影响,就难以构建和谐、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B.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 自1971年联合国把每年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为青年志愿者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社会发展。

D. 进入高三之后,学生借口以作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这对学生的写作极为不利。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如果“放到句首;C项,成分残缺,介宾短语在主语位置淹没主语;D项,结构混乱,“借口以作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句式杂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②今年夏天,骄阳似火,都市人都喜欢在周末来到乡村享受清凉,采摘品尝新鲜水果,陶醉于瓜田李下

③强冷空气影响之下,气温持续下降,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潘天寿曾在1956年说“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是空谷足音,在今天,更是绝无仅有。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鱼龙混杂的化妆品市场,已经乱到让人们真假难辨的程度,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屈原《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下片中,词人以声色点染出戌边将士“不寐”时所闻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颈联“穷边”二字写出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E.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B.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C.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D.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 诏狱,由刑部掌管的监狱。此监狱里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C. 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代,“敕”字通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如“敕符”指的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D. 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通常“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超迁”表示贬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萧劢为子至孝。为母亲守孝时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操办丧事,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 萧劢为政有方。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已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已,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茧》作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 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 “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 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已,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 杨庆样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 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 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作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 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