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待学术应该抱有求真务实的态度,...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待学术应该抱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的狂妄态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术的。

②王老师爱好摄影,经常用相机抓取生活的细节,每当拍到满意的作品,就心情愉快,如.坐.春.风.。

③庄子秉承了中国道家精神,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境界极高,让许多俗世之人只能望.其.项.背.。

④听见冲锋号,枕.戈.待.旦.的士兵们个个英勇非常,士气高涨,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⑤电影《战狼》无论是情节内容、拍摄技巧,还是演员们的敬业精神,都可.圈.可.点.。

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交通拥堵、教育入学、食品安全等问题不.赞.一.词.,都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

关政策应对目前状况。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形容不谦虚。符合语境;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 的颈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作战。符合语境; 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 得赞美的意思。现常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符合语境; 不赞一词:原形容文章写得好 ,别人不能添加 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望文生义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身世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 竞长纤纤笋,踯躅③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 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

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 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 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 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 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 及自由闲适之情。

D.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 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

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

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 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 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 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 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 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 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 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 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引:引荐

C. 则反相贼.害                   贼:仇敌

D.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鉴:借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B. 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C. 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D. 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及其对国家兴亡的利弊,论证务必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道理。

B. 作者并不否认朋党的存在,并且提出真正的朋只存在于君子之间的创见,从根本上否定了小人之朋。

C. 第三段引用《尚书》中殷、周的史实,是为了阐明“用小人之朋误国、用君子之朋兴国”的道理。

D. 文章广泛列举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论证,大量运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①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②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 ,接 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 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 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 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③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 脓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④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 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⑤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⑥这时家将发现楼里竟胡乱扔着几具尸体。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 一个女人。

⑦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⑧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 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⑨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⑩“哪里走!”

⑪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住老婆子的胳臂,把她按倒在地。那胳臂瘦嶙嶙地皮包骨头,同鸡脚骨一样。

⑫“你在干什么,老实说,不说就宰了你!”

⑬老婆子眼睛睁得很大,盯住家将的脸,然后从喉头发出乌鸦似的嗓音,一边喘气,一边传到家将的耳朵里。

⑭“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⑮一听老婆子的回答,竟是意外的平凡,一阵失望,刚才那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老婆子看出他的神气,一手还捏着一把刚拔下的死人头发,又作了这样的说明。

⑯“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 。这位我拔了她头发的女人,活着时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了当干鱼到兵营去卖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这会还在卖呢。她干那营生也不坏,要不干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子嘛。你当我愿意干这坏事,我不干就得饿死,也是没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

⑰家将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淡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脓疮,听着听着 ,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这是他刚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而且同刚上楼来逮老婆子的是另外的一种勇气。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

⑱“确实是这样吗?”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右手离开脓疮,抓住老婆子的大襟,狠狠地说:

⑲“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⑳家将一下子把老婆子剥光,把缠住他大腿的老婆子一脚踢到尸体上,只跨了五大步便到了楼梯口,腋下夹着剥下的棕色衣服,一溜烟走下楼梯,消失在一片沉沉的黑夜中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写一个被主人解雇的家将从走投无路到最终作恶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类道德的巨 大影响。

B. 小说第五段划横线的句子写了家将的复杂心理,反复强调“不择手段”,说明此时的家将已经丧失 了基本的善恶观。

C. 小说中卖干鱼的女人、拔死人头发的老婆子,既代表着个体的恶,也暗示当时整体道德败坏的社会 环境。

D. 文中“脓疮”具有象征意义,从开头写家将“手护着脓疮”到最后写“手离开脓疮”,也象征了家 将的堕落。

2.请简析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小说先写家将缺乏作恶的“勇气”,结尾又写家将鼓足了“勇气”,你认为“勇气”在文中的内涵

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勇气”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先生在云南

①1938 年 2 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4 月,文学院师生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②1938 年 8 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撰写《国史大纲》,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于是,钱先生就留在宜良北山岩泉寺中,潜心著述《国史大纲》。

③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供文、法、理学院使用。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方。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楼上的一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两百多人。“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蜒《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钱先生在北 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六年的讲 授,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 1939 年 6 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

纲》这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④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书中,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 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⑤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天地的确是难得的静土。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蜒(云南大学教授)一起前往。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⑥《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1939 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一直到 1946 年,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也在园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1947 年 9 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 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

(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生在云南》)

相关链接:

①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百度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 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 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

(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只要践行“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

《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1938 年,西南联大文学院迁返昆明,钱穆因念宜良山水胜地,于是留在宜良开始撰写《国史大纲》。

B. 钱穆在昆明讲授中国通史六年,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充实资料,最终在 1939 年撰著完成《国

史大纲》。

C. 钱穆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完成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希望借古鉴今,对当时的中 国有所影响。

D. 钱穆具有独特的历史眼光,如他在《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认为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为史学家,钱穆认为史学研究要有“经世致用”的态度,同时,即使时势再艰难,也不能停止对

 

历史的沉思。

B. 钱穆践行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既丰富了自我的人生,也获得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C. 钱穆认为史学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兴亡有重要作用,所以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D. 钱穆精通国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撰著《国史大纲》,他放弃了回到昆明继续任教的打算, 选择留在宜良闭门撰述这部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E. 文章语言朴实,重点写了钱穆先生到云南后撰写《国史大纲》的事情,刻画了一个学养深厚、史识 卓拔的具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形象。

3.《国史大纲》为什么能成为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