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待漏院记①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进旅退,窃位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原义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教矣   张:推广

B. 金门未辟   辟:打开

C. 何以之   弭:消除

D. 进旅退   旅:军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圣人不言百姓亲          窃位苟禄

B. 事一人                  愿避位禳之

C. 是不独有德          或兆民未安

D. 以息              亦无所取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B.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会想些什么吧?

C.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贤人尚未得以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处于朝中,我将贬斥他们。

D. 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②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5.文章提及了贤相、奸相、庸相三类宰相,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奸相和庸相的特点。

奸相:________________;    庸相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贤相在待漏时思考的内容。

 

1.D 2.B 3.D 4.①这就可以知道,君主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辛勤劳苦,这就是效法天道。 ②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 5.奸相: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谄词令色、巧言令色、阿谀奉承、阿谀逢迎、庸相:随波逐流,尸位素餐、明哲保身 6.①关心百姓:他想到百姓尚未安定,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 ②担忧边患: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 ③关注平乱: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 ④关怀民生:想到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 ⑤亲贤远佞: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 ⑥关注气候: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 ⑦注重教化: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该题首先判断该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判断该词的词性,然后在联系语境解释,D项旅:共同。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连词,来;C项:代词,他的/代词,他;D项:代词,相当于“之”/语气词,无实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D项应该是:请允许我把这些文字记录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于规劝执政的大臣。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是”,这;“逸于上,臣劳于下”状语后置句,翻译为“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辛勤劳苦”;“法”,效法。第二句中于是,从此;隳,毁坏;以,因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归程。过年,很多时候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给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亲(xǐng)    繁文节(rǔ)      共度良(时光)

B. (sì)      狗喷头(xuè)     情何以(承受)

C. (fú)      澎激扬(pài)     不乐乎(也)

D. 合(qiè)     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几案)

2.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说明“年味”变淡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勘?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1.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和重重禁忌,很是乏味。

B. 过年时可能会被提亲,被问及功名和前程。

C. 过年可能与被父亲拎出来当众作诗等记忆相关。

D. 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岁月的流逝心怀恐惧。

2.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下列选项中的内容适合填空处的一项是

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           ,一个现实的         

A. 林黛玉     史湘云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B. 史湘云     林黛玉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C. 林黛玉     史湘云     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

D. 史湘云     林黛玉     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

3.以下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说曹雪芹等同于宝玉,是建立在《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假设上的。

B. 贾政有时会把宝玉拎出来,让他当众作诗,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父亲的虚荣心。

C. 文中所说的“主流”,指的是在过年时遵从习俗礼法,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D. 宝玉喜欢清静度日,不喜欢热闹,因而在过年的欢乐的海洋中,会显得“非主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中国古人依照_______的原则,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当这一原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八月中秋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虽说已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是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1.下列最适合填在第三段划线位置的一项是

A. 轻重相宜

B. 阴阳交替

C. 动静交替

D. 四季更迭

2.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时间乐章特点的一项是

A. 它逐月恒定更替,乐调平稳流畅。

B. 它演进有序又不缺乏变奏。

C. 它与大自然四季的变迁息息相关。

D. 它合乎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旋律。

3.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年是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 人们要在一年之初为这一年做打算。

C. 年是家人、族人欢聚一堂的日子。

D. 年作为节日传统已渗透进国人的血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前后,许多网友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扎堆,突击秀孝顺。有的网友晒出为母亲购买的价值不菲的化妆品、首饰、包、电子产品;有的人请母亲去高档餐厅,并将菜式拍照上传;有的人转发母爱主题文章,抒发对母亲的讴歌。对此,有人赞赏,也有人提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波又一波的地产热潮,使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而我们千呼万唤的房产税,却是一再难产。如果有了房产税,就能使房价降低,而房价一旦真的降下来,我国的经济就能有很大的发展,房价下降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会很高了。

①有了房产税,也不一定能使房价降下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