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莲的清高风度,以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品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
崔 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 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E. 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看出本诗作为边塞诗的“塞垣景象”,语言质朴,格调刚健高昂,风骨凛然。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焦继勋字成绩,许州长社人。少读书有大志,尝谓人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遂弃其业,游三晋间为轻侠,以饮博为务。晋祖镇太原,继勋以儒服谒见,晋祖与语,悦之,留帐下。天福初,授皇城兼宫苑使,迁武德使。安重荣反镇州,安从进自襄阳举兵为应。晋祖命继勋督诸将进讨。至唐州南,遇从进军万余,设伏击败之,禽其牙将安洪义、鲍洪等五十余人,得山南东道印,从进单骑奔还。从进弟从贵率兵千余人,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继勋杀其众七百,生禽百,获从贵,断腕放入城中,从进自此不能复镇。继勋以功就拜齐州防御使。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西人寇边,朝议发师致讨,继勋抗疏请行,拜秦州观察使兼诸蕃水陆转运使。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及周祖举兵向阙,继勋奉隐帝逆战于留子陂,战不利,遂归周祖。世宗征淮南,为左厢排阵使,又改右羽林统军、左屯卫上将军,以战功拜彰武军节度。
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乾德三年,权知延州。四年,判右街仗杜审琼卒,命继勋代之。时向拱为西京留守,多饮燕,不省府事,群盗白日入都市劫财,拱被酒不出捕逐。太祖选继勋代之,月余,京城肃然。太祖将幸洛,遣庄宅使王仁珪、内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阳宫,命继勋董其役。车驾还,嘉其干力,召见褒赏,以为彰德军节度,仍知留府事。仁珪领义州刺史,仁祚为八作副使。继勋以太平兴国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尉。继勋猎涉史传,颇达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啬,多省公府用度,时论少之。
(节选自《宋史•焦继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B. 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C. 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D. 既至/推恩信设方略/招诱诸郡酋长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边境以安/俄徙知陕州/就迁保义军兵马留后/隐帝末/命继勋领兵北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指官职变动,“授”“拜”“知”“改”“领”在古代均指升官。
B. “抗疏”在文中的意思是上书皇帝,因为“疏”在古代指大臣呈递给皇帝的奏章。
C. “阙”在古代指帝王所居住的宫殿,亦称“宫阙”“天阙”,还可以借指京城。
D. “幸”在文中指帝王驾临某地,在《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也指君王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焦继勋少有大志。他小时候读书就有高远志向,后来果断投笔从戎而成长为将领。
B. 焦继勋征战立功。他先后跟随晋祖、世宗和太祖等人,多次因立下战功而被提拔。
C. 焦继勋治理有方。他被太祖任命为西京留守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整顿了社会治安。
D. 焦继勋深受器重。他受到宋太祖器重,管理宫殿修筑的差事,因其才干而受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
(2)少帝即位,从进平,藉继勋威名镇之,徙襄阳防御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认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运动量,占用了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14版)
材料二:
图表: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摘自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14版)
材料三: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而且快乐程度超过美国同龄人。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吸食大麻,或与伴侣发生不安全的性关系。
5年前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少生病,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改编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儿快乐的理念和实况,并指出了人际关系因素的重要性。
B. 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三相比,以图表的形式,用数据说话,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C. 提高未成年人的快乐指数,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
D. 根据对欧美国家的调查,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E. 亲友关系融洽,国家繁荣富裕,社会注重公平,都能直接促进青少年变得更快乐。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能够帮助青少年和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有益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22日14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文中又写“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蕴含着作者对岩羊的审美鉴赏。
B. 小说中仅有“他”一个人物,所以没有采用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形式,而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
C. 在天山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出没,例如狼、野猪、岩羊、狸猫、旱獭、狐狸等,都是“他”巡山的对象。
D. 作者用风“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和“草浪簌簌作响”等环境描写,渲染了“他”巡山的氛围。
2.既然知道“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他”为什么最后还是杀了老岩羊?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巡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各个时代都有各自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和传世经典文本。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代表自己时代性的文化珍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源远,还要流长;不仅要根深,还要叶茂;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够保存,能够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1日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已经消失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B.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早期产生了多种思想学派,所以具有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C.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思想学派虽然坚守自己的学说但没有陷入彼此隔绝的状态。
D. 《易传》所言的“会通”“同归”,可以用来解释各派思想对共同问题的关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论语》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反映了儒学人文文化的本质以及对现世的关注。
B. 儒学注重人间,可以称之为人的文化;而注重天堂的文化,则可归结为神的文化。
C. 在中国,人们不讲来世,因而追求的主要是现实的智慧,不会出现政教合一的现象。
D. 范仲淹与张载的名言流露出“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的世俗精神和人世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之际,一个人甘愿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的做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神圣性的一面。
B. 《论语》说的“杀身成仁”和《孟子》说的“舍生取义”,论证了中华民族追求“小我”但更追求“大我”的精神。
C. 作者用《九歌·国殇》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先秦时期已经具有了超越性,但因为没有宗教因素,就不具有神圣性。
D. 中华文化发展史蕴含着深刻启示,创造性使一个国家不断产生丰富的文化,当今时代必须创造符合自身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