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 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 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 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 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 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 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1.D 2.DE 3.①刘文典的傲气是有资本的,他通晓多种外语,学术水平高,成就卓著。②他不是一味高傲,不是妄自尊大,他对真正学养丰富和成就卓越的学界泰斗还是尊敬有加。③傲并不是他的全部,他平时对学生十分亲近,没有一丝架子。④这种傲只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对他的人品不构成负面影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D 项,原文是《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在出版《淮南鸿烈集解》后即奠定在学术界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尽管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然很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是因为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是,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他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本无法成功。 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朝那个方向走过去。 

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褴褛,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 

“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激动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希望是指的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绝望了。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给出去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可以采纳这个人的建议!他可以到坟场,把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与!而且,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晚上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把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便挑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用泥土覆盖好,然后跟进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上的石头被取下来了。他终于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但是,造化弄人,此时,他的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向旋转了——他生意大不如前。5年后,他已近破产,迫切需要一笔现金。 

突然,他想起了那笔埋了的钱。 

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当晚,他带着同一把铁锹和同一个麻包,再次悄悄地潜入同一处墓地,找到了他埋钱的那座坟墓,好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 

“举起手来!”他身后一声厉喊。“举起手,别放下!警察!” 

法尔博斯的膝盖开始颤抖,他几乎被吓得摔倒。“现在慢慢转身。”又一声厉喊。 

他转过身子,看到一位警察,用一支巨大的枪对着他。“抢劫死人,哦?你真低贱!”警察说,然后给法尔博斯戴上手铐。 

他想解释,但他颤抖得很厉害,已经无法自控,只能说出“不是……但是……我只是……”几分钟后,他就被送去坐牢了。

一个星期之后,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所说的那句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 

那位警官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我是在犯罪现场抓住他的。他当时用一把铁锹在挖,在坟场中挖,想盗窃死人的财物。他甚至还带来了那个麻包,用来装金牙等财物。” 

“你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法尔博斯先生?”法官转向他问道。 

“法官大人,事情不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几年前,我把一些钱埋在那里了,因为我那时在寻找没有希望的人。也就是说,我得做慈善,因为有位智者叫我那样做,所以我就去寻找这种人……”法尔博斯看着法官,想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有用。 

“好,接着说。”法官说。 

法尔博斯接着说:“嗯,我在垃圾场遇到了一位男子,他浑身长满疖子,是他让我去坟场的。于是我就去了,并把钱埋在了那里,而现在我需要把它们取回来。” 

“你相信这话吗?!”警察惊讶地叫起来。“请原谅,法官大人,这是我听到过的最疯狂最混乱的谎言!” 

“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法官强调说,“这个人说的是真话,把他释放了,他是无辜的。” 

“什么,法官大人?”警察说,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把他释放了。立即释放。” 

法尔博斯先生回到大街上之后,迷惑不解的他努力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他沉浸于意想不到的自由的喜悦之中时,好像有什么在他脑后不停地唠叨。那个法官,他以前见过他吗?他记得,自己应该是在哪个地方见过这副脸面……

(【美】图维亚博尔顿《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法尔博斯富有却很痛苦,一开始就点出主人公富有却不知满足的心态,为后文他不停的寻找埋下了伏笔。

B. 智者是想要让法尔博斯明白:人只为自己而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没有意义的生活正是法尔博斯痛苦的根源。

C. 法尔博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把钱埋进坟场,他才觉得真正做了慈善,这正是小说的讽刺性所在。

D. 小说标题为“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这个男人后来成了法官,而法尔博斯却因为要找回自己的钱被他审判。

E. 作者写了法尔博斯想方设法做慈善及后来被误当小偷却又被法官释放的奇特经历,并借此表达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

2.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代研究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谐。“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改)

1.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B. 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 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D. “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 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连贯发展,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 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D.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并进而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使其兼收并蓄,绵延不绝 。

B. 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对人类在2l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D. 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查看答案

以“眼神”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弟兄。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①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看到再生的小草,②会想到生命力的强悍;在寂静的山林里,③会平息烦zào的心情;面对暴风雨,④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单是一个秋天,就会带给人许多不同的感受。它的萧sè会带来寂寞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一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3)文中划线的句子在照应上存在不当,请作调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①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________成了鳍状。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 蜕化   灌注   揣摩    B. 退化   贯注    揣测

C. 蜕化   贯注   揣测    D. 退化   灌注    揣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