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1.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

2.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

 

1.答案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墨家:提倡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 2.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 动。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 意仍然值得肯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可以得出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从材料二的两个“足以”和一个“止矣”可得出墨家提倡节葬,由“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可看出墨家提倡生者不必久哀,应赶紧工作。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回答本题可结合第一问的内容来分析,可肯定也可否定。如儒家提倡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我们可以肯定儒家的这种孝的精神,但是对于其要求“守孝三年”的做法不赞同,因为在现代社会,这种做法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墨家提倡的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主要是为民着想,本着节约的传统美德和不耽误生产劳动的薄葬短丧的观点,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我们应该提倡。 参考译文: 材料一: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 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吗?” 材料二: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能掘到有泉水冒出的深度,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出来,坟地长宽各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活着的人不应该长久地悲伤,而应该尽快从事生产,人人各尽所能,用以让所有人获得各种相关的利益。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宋】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因故被贬歙州休宁县,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1.“梦逐芭蕉雨”中的“逐”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词,分析“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唐】韩愈

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其路无由。观其所为文,未尝不掩卷长叹。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遭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都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已,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卑官              贱:低下    B. 其久绝消息        怪:责怪

C. 比者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    D. 形势            托:借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尝欲荐之主司/ 激义而死焉者也    B. 贺之酒/ 愿十五城请易璧

C. 或日接膝不相知/ 弃甲曳兵    D. 天下所不知/谁大王为此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侯喜的学品和人品,作者“慕其才而恨其屈”,但自己推荐无门,只能“掩卷长叹”。

B. 第二段通过对侯喜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交待了卢郎中赏识侯喜之事,赞颂了他的知人之明。

C. 全文多处正面表达了作者欲向卢郎中举荐侯喜之意,达到了举荐目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

D. 文章整散结合,长短相宜,形成不急不徐的节奏感,很适于表达恳切请求的荐书的独特情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

(2)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

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著 张维 译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有删改)

1.作者的题目有什么含义及作用?

2.请简要分析老妇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小说篇幅短小,但能“尺水兴波”,与作者妙用伏笔有关。请举例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 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 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 “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 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 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 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3.简要概括清代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针对下面媒体报道的现象,写一段点评,100 个字左右。

近几年,中国游客不断“刷出”境外消费的新纪录。在国庆和春节假日期间,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免税店、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境外消费成了常态,从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到指甲钳、剃须刀、保温瓶、化妆品等一大批日用品,都纷纷登上中国人的“爆买榜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