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赤壁赋》中,苏轼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面,不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哀叹人生短暂,羡慕流水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描写诗人极力邀请,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暂歇”时诗人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8)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9)《论语▪学而》中有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礼运用于社会中,以求得和谐为重的观点。
(10)孔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好道德的人与其相伴而行。
(11)曾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先祖,自然使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
(1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如果人民对执政者失去信心,政治失去了根基,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 “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D. 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B. 开篇三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以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儒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词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皆素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掳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卷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B.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C.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D.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原相,汉、魏在诸王之国设相,职同县令,仅名称不同。
B. 司马作为官职,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C.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 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逃命到涿郡的关羽,遇到了在那里集合兵马的刘备,于是他投靠了刘备,并受到了刘备的信任与重用。
B. 关羽杀了颜良以后,曹操让张辽探问关羽的想法,得知关羽想离开他,曹操便重加赏赐,希望关羽不要走。
C. 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威震中原地区,曹操为避开关羽的威胁,提议迁离许都。
D. 司马宣王、蒋济建议曹操利用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借助孙权的力量解除樊城之围,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普图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为特点,以普及为目的的图书。凡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个条件的图书即可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科普图书的范畴就变得模糊不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中医养生、大众哲学、工业技术、投资收藏等门类中的一些图书是否应归入科普,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普图书中有些类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或延展性。
(摘编自马俊锋 高宏斌《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
材料二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使命与价值,它所具有的启迪心智、明辨是非的作用愈发显得突出。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便说明公众很容易被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双眼,难辨是非。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科普图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当今社会的万众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与经济建设、社会稳定都有着密切关系。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书出版现狀与思路——分析2015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材料三
下面是科技部发布的2006—2015年科普图书出版种类及发行数量的统计数据。
图 1 2006—2015 年科普图书出版种类(种)
图 2 2006—2015 年科普图书发行数量(万册)
材料四
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普图书才能成为经典之作,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作者将天文知识置于宏大的人文背景下,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将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熔于一炉,开拓读者的阅读视野,多层次体现天文之美、科学之美。
密切与时代的关系,反映当下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科普力作才能得到读者青睐。通观2015年的144种上榜科普图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重复严重——各种解密图书、冷知识图书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科普图书与当下“科学中国、万众创新”的形势显然有些脱节,而反映当下科学中国的科普力作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科普图书要创新发展,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科普图书除做好内容、包装形式等方面的功课外,还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在纸质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相关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如有需求,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天之文”丛书,读者只要扫描一下书中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专家对这个问题的视频讲座。
做好精品,营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科普图书要突破低水平重复、选题面狭窄的局面,就要往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在营销渠道方面,既要做好传统的书店、网店的营销,同时也要做好社群营销。出版社要顺势而为,整合各种资源与渠道,力争做出更多精品,让科普图书叫好又叫座。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书出版现狀与思路——分析2015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 前几年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说明公众仍然容易被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因此
科普文化的传播十分必要。
B. 科普图书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影响到社会、
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C.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06至2015年,除个别年份外,科普图书出版种类总体呈上升趋势。
D. 尽管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所以说,人文性相对更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段一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
文段二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
1.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B. 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C.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之所以会获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D.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靠不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被丑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诸葛亮被神化了。
2.文段一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开端(第①段): ▁▁▁▁▁▁▁▁▁▁▁▁▁▁▁▁▁▁▁▁▁▁
(2)发展(第②段): ▁▁▁▁▁▁▁▁▁▁▁▁▁▁▁▁▁▁▁▁▁▁
(3)高潮(第③④段): ▁▁▁▁▁▁▁▁▁▁▁▁▁▁▁▁▁▁▁▁▁▁
(4)结局(第⑤⑥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点菜”。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校园。早在2014年,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 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 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D. 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
B. 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
C. 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
D. 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B. 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
C. 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D. 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