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 “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 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 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1.D 2.(1)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2)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3)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3.(1)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2)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3)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A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距今5300—3000年,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在生业模式方面,罗家坝遗址发现的农业作物有稻、粟、黍等,但总量很少;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从早期到晚期均有细石器出土,其技术工艺一脉相承,石料资源应来自本地。石器分析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业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器物组合完备,演变序列清晰,结合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罗家坝遗址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罗家坝遗址为探索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罗家坝遗址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遗存,可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联起来,向北抵达陕南地区,向南深入重庆及三峡境内,甚至更远的鄂西北地区。显然,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

之前的考古发掘多集中于墓葬,今后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抓住中心,做好周边”,研究巴文化和巴国的范围区域,把基础研究做实。此外,还要关注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问题,特别是要关注距今5000—4500年的史前文化,这是我国各地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作为四川盆地先秦时期巴、蜀两个诸侯国,古蜀文明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文化面貌比较清楚,但巴文化却一直面目不清。罗家坝遗址的发现,让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他说,下一步要巴蜀并重、川渝携手、邻里互动、全国参与、跨界攻关,构建巴文化领域的考古学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罗家坝遗址”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巴文化遗址的一部分,罗家坝遗址在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B. 罗家坝遗址是我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C. 罗家坝遗址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D. 罗家坝遗址取得的成果,为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探索提供了机会。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家坝遗址发现了稻、粟、黍和细石器,这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其生业模式中地位重要。

B. 罗家坝遗址和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C. 罗家坝遗址与西汉水领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是因为它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十分接近。

D. 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罗家坝遗址遗存,串联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这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很大共性。

3.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罗家坝遗址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代表了距今3000年的史前文化。

B. 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将得力于罗家坝遗址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C. 研究者对于今后的考古调查研究需要更为系统,做实基础,“抓住中心,做好周边”。

D. 罗家坝遗址的出现,激励着巴文化研究者为构建该领域的考古学体系而努力。

 

查看答案

三、材料概括分析,完成后面小题。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繆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节选自《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1.请根据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文章两处划线句子中加点字“文”、“质”、“象”、“意”的理解。

2.阅读全文,根据文本信息,推断汉代篆书所体现的审美主张。

3.统观全文,简耍概括汉代篆书包含的文化精神,以及这种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

2.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明、清时称会试。省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乡试第一名被称____,殿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

3.欧阳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蝴蝶经历痛苦的蜕变才由毛毛虫变成美丽的天使。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只蝴蝶而不是风筝。

蜜蜂和蝴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在虚度,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只蜜蜂而不是蝴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有时也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吗?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无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吗?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在感觉方面异常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滴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溜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吗?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吗?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吗?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在一般人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吗?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吗?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们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吗?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请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2.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通览全文,指出“诗人的孤寂”的原因,请分条概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