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则“最严鞭炮禁放令”最终以朝闻夕改的方式而告终,确实让人意外,这或许与该省烟花爆竹经营企业的联名上书有关。
②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注重对孩子的说教而忽视自身的行为规范,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其实父母的示范会让孩子自觉地邯郸学步。
③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④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我们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的作者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
⑤美国作为互联网的缔造者和网络战的始作俑者,最了解网络攻击的杀伤力,所以高度重视网络战。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 “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 “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 “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E. “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 服阕,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 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D. 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 杜让能有谦逊精神。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C. 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D. 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2)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 《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C.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 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2.小说以“补白”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行文过程中提到了主人公之外的许多其他人物,如记者先生、主笔大人、梅兰芳及《申报》的“大笔杆子”们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 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 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 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 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 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 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 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