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限,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 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 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2.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

 

1.B 2.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3.①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②也指希望之光。“他”曾以为粗鲁软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绝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希望。③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这些工友虽然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然怀着善良友爱之心。④还可指梦想之光。“他”虽然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酷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梦想。⑤指温暖之光。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体现的不是小说主人公性格的敏感脆弱,而是对书的珍视。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结构布局的特点。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的特点,包括情节次序的安排、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布置,以及协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本文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只几秒的时河,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现实与回忆交织;前后照应,“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额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水底的微光”,“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希望之光;“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梦想之光;“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温暖之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年11月12日,成绩优异的湖南高三学生小罗因成绩波动被批评并要被通知家长,在办公室将班主任刺死。

②小罗(同上文)的成绩足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只想考取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④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某校高考励志口号)

⑤我是教师/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工程师……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

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寒假,厦门理工大学发出10万元“亲情红包”鼓励学生回家过年。可见,物质奖励必然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由此可知,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外在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德行,只要学生有了好的德行,大学教育就是完美的教育。

①物质奖励未必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能够左右人的性情,其中有两个因素十分重要,_____。南方常年气候温和、湿润,这使南方人头脑冷静,感情细腻,对外界变化敏感,并功于心计,_____;北方冬季寒冷而干燥,导致北方人容易急躁,行为粗犷,对外界感觉不太敏锐,历史上多有将才武士以及草莽英雄。另外,______,例如江南一带多雨,年降水量有800毫米至1700毫米,这使江南人更加多愁善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因为接到临时任务,我今日无法光临贵府的宴会,对此深表歉意,同时托舍弟带去薄礼一份,还请笑纳。

B. 朋友远在大山支教,那里风景秀美,他常常给我寄当地的风景照,一年时间我己经惠存了上百张照片。

C. 感谢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但如今找工作很不容易,还请老师鼎力相助,若能得一枝之栖,我就十分满足了。

D.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