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1.C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又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5年9月4日,刚遭遇公司破产、正处在人生低谷的齐海亮决定带着四岁女儿、一只小狗、一辆自行车、一辆小拖车、一把吉他,环骑中国。他计划在女儿六周岁时结束这场旅程。到今年10月,历时761天,他们朝夕相处共患难,骑行了近四万公里。他说,经历这次的特殊骑行之后,他找到了人生新的目的地;女儿现在说不出什么感悟,相信以后在她心里,会持续地因为这件事情生根发芽。环骑中国的事在江苏卫视播出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为他点赞喝彩,有人为他这一做法的效果表示怀疑。

你怎么看待齐海亮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封感谢信。

树德中学高三学生李仁,10月3日中午乘坐18路公交车回家的时候,在座位边见到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3000元和身份证件,他当即转交给了公交公司。失主王兵当天下午就领回了钱包。

请你以王兵的名义,给学校写一封感谢李仁的信,注意格式,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两个人在山间打猎,遇到一只凶猛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扔下行囊,撒腿就跑,另一个人朝着他喊:“跑有什么用?你跑得过老虎吗?”前一个人边跑边说:“我不需要跑赢老虎,我只要跑赢你就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①想要跑得比老虎快,是企业战略幼稚的表现,因为②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者,所以③只要在产品质量方面比竞争者好一点,你就能够脱颖而出,战胜对手

①即使在同类企业竞争中获胜,也可能被创新型企业替代。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回应并解决现代问题。传统文化一方面为现代困境提供了出路,①____,它没有现代化经历,对于很多现代问题,传统文化并没有化解的方案。如当前我们面临着市场经济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家庭结构变化问题、城市化问题、国际交往问题等诸多新问题,②_____,需要传统文化深入理解上述问题的由来,并在自身的立场上对上述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应和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样,它才能在理论上立得住能服人,在实践上行得通能见效。③_____,可以进一步凸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官方数据显示,日本每年有逾百人过劳死,包括过度劳累引起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自杀等疾病。

B. 2015年来,受京津冀一体化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利好因素的刺激,燕郊镇的房价接连突破二万和三万元关口,部分楼盘甚至一度达到每平米四万元的高点。

C. 面对部分地区因“煤改气”“煤改电”而造成的取暖难题,相关部门及时回应、迅速行动,体现出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民生无小事的理念。

D. 一年一度的正义人物评选活动润物无声,通过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向社会输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转为行动力量,进而凝聚共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