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期待已久的《芳华》终于上映了,观众拍手称快,既对时代浪潮中人们各自的命运感慨,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②勒索病毒全球大面积爆发,攻击各国政府、学校、医院的网络,说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③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④近日林丹当仁不让地成为各地娱乐八卦的头条,不少球迷希望他承担责任,重新出发;也有很多网民认为“超级丹”形象不可能恢复了。
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
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需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需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侧,才能一往情深。超旷空灵,才能羚羊挂角。
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讽刺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结果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抱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起点明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 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 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B. 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C. 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D. 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
②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 ||
申万一级行业 | 硕士博士占比(%) |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
银行 | 8.94 | 71.69 |
计算机 | 6.7 | 57.13 |
传媒 | 5.77 | 49.13 |
建筑装饰 | 5.35 | 42.77 |
房地产 | 6.29 | 39.41 |
国防军工 | 9.3 | 38.96 |
通信 | 5.09 | 36.77 |
公用事业 | 4.21 | 34.89 |
综合 | 6.51 | 33.73 |
非银金融 | 7.31 | 30.68 |
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大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与庞浩的“做研究工作,主要看成果,并不只看学历”的观点是一致的。
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综合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超过九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985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就职,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的毕业生。
B. 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又加大了选人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C.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在社会和职场中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D.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E.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的快速迭代,作者认为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将不再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3.有些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顾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根据材料四的内容,请你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仇恨
安勇
袁五谷和袁丰登做了一辈子的仇敌。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决心和勇气。
比如说吧,一条路,如果袁五谷刚走过了,袁丰登就说啥也不肯再走,宁可绕远走另一条路。实在没有另一条路呢,袁丰登在这条路上走一步,就冲着想象中的袁五谷的背影吐一口唾沫,再走一步,又吐一口唾沫。吐完了就骂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当然了,袁五谷也是如此。
我十岁那年,袁五谷从乡政府调到了县政府。转年,袁丰登从乡中学调到了县教委。没多久,上级就开始调查袁丰登的问题,查来查去发现,袁丰登这个同志是清白的,没啥问题。袁丰登也弄明白了,是袁五谷给上级写了封信揭发他的问题,意思就是想把他再弄回农村去。不久后,上级又开始调查袁五谷,查来查去,这个同志也是清白的。不用问,是袁丰登回报了一封举报信。
某一天早晨,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了。两个仇人一东一西,像两轮不共戴天的太阳似的,升到拱桥中间的弧顶处时,就同时停住了。袁五谷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丰登。袁丰登也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五谷。他们俩的影子投到桥下的河水里,一个伸着脖子,另一个也伸着脖子,看起来像两只斗架的公鸡。袁五谷不肯让路,袁丰登也不肯让路,都是钉子似的,在桥上钉着。后来,两个人,四只眼,都瞪得要冒血了,四条腿也不停地打哆嗦。这才同时把头转过去,冲后面“呸”地吐一声,下桥,找另一条路去了。隔着河他们又同时回过头来,冲着对方“呸”了一声。
袁五谷和袁丰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亲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的人。我一直想搞清楚,在他们这对亲兄弟之间到底理藏着什么仇恨?当然了,我更希望他们能解开心里的疙瘩,丢开仇恨。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不是更好吗?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二叔和三叔是为什么成为仇人的?但每次问,他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他们俩有仇。没办法我只好去问两位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二叔袁五谷和三叔袁丰登的回答是相同的,他们都告诉我六个字:袁丰登(五谷)不是人。我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就不是人了呢,他们就都瞪着眼睛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不得吞了对方的架势,闭口不提。
在二叔和三叔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成了我心头最大的一个疑团。后来我又问过好多人,他们都知道二叔和三叔有仇,有大仇,但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仇恨的根源。
我二叔袁五谷在七十岁那年得了重病,临死指名要见我最后一面。我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想不起来该对他说点什么,最后竟然又问了他和三叔的仇很。已经奄奄一息的二叔听到三叔两个字,立刻瞪圆了眼晴,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他不是人。这也是二叔临死说的最后一句话,算是他的遗言吧!
二叔死后,三叔大笑了三天,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第四天早晨睁开眼睛,三叔还准备接着笑时,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我们大家赶到时,三叔已经不行了,如果三叔也死了,那么我心头的疑团就永远也解不开了,所以一见面我就毫不犹豫地问三叔。当时,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这次三叔没有告诉我袁五谷不是人。他好像仔细想了想,然后重重地摇了摇头,告诉我四个字。四个字刚说完,一歪头就走了。
我三叔袁丰登的墓地在县城的一小山上,左边是棵老松树,右边是另一个墓地,是我二叔袁五谷的墓地。安葬了三叔后,我在两个叔叔的墓碑前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想着三叔说的最后四个字,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记不清了。
这四个字是三叔在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也算是他的遗言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就指出了袁五谷和袁丰登是“仇敌”,既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了后文中两人互相敌对的荒唐故事。
B. “五谷丰登”象征着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寄寓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但小说中却五谷反目、丰登成仇,这样的设置充满了讽刺。
C. 二叔和三叔为了一桩“记不清”的仇恨而老死不相往来,情绪的膨胀会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仇恨中的生存状态令人悲叹。
D. 作者计划着让二叔和三叔解开心里的疙瘩,让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可见他早就料到他们二人之间应该并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
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3.“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