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 马 凌 不久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

马 凌

不久前,中国记协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指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来以新闻为核心的“媒体生活”,将全面进入以信息为导引的“媒介生活”。

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不再是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载体,而是“个人移动终端”“人机互动的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生活”,意味着手机等媒介开始进入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发挥中介作用。更进一步说,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比如依靠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开展了“寻人”公益项目。从2012年底至2017年初,腾讯发布走失人口信息1444例,成功寻回437人;阿里巴巴协助公安部于2016年5月上线“团圆”系统,一年中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帮助找回1274人;今日头条2016年2月启动“头条寻人”项目,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成功找到2500人,最快1分钟找到北京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找到的走失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离家57年。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有望做得更好。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99.7%的识别率,如果智能机器人通过海量数据库的深度学习,掌握了跨越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比如根据一个失踪孩子3岁时的照片推算他成人后的样子,精准寻人无疑会更上层楼。而应用算法服务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又一个例子,是诸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例如,今日头条于2016年底上线了辟谣功能,腾讯网在2017年上线较真事实查证平台,微信也在2017年6月推出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可以主动搜索查证,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也能及时收到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推进后,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节选自2017年8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当今社会媒介技术革新从未止步,媒体边界不断消失,功能综合、多样的视听媒介接连出现,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比如,电脑控、手机控、游戏控等群体不断出现,人们每天被各种无用信息占据大量时间,网络中人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等。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早就指出,大量的信息媒介是“时间的窃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甘愿让这个窃贼盗走时间。如很多人痴迷于各种娱乐信息,他们关注各种娱乐动态,搜索明星八卦,如饥似渴地期待娱乐头条,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在媒介生态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精密的现代社会,信息沟通交流的便利不仅没有拉近人们的距离,反而使我们变得更孤独更隔离,更容易紧张和焦虑。因此,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如何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各种杂乱无用的信息占据宝贵的时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信息海洋中获得主动权、选择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人服务。

(节选自2017年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媒体生活、媒介生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体生活以新闻为核心,而媒介生活则以信息为导引,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将全面取代前者而成为民众的新生活方式。

B. 智能手机是“媒介生活”的代表,它允许多元主体共存,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

C. 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开展的“寻人”公益项目,借助了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

D. 视听媒介的功能综合而多样,满足了人们多方面需求,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媒介生活发展的趋势,并用实例证明了媒介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材料二则论证了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

B. 媒介生活的出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它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捷。

C.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已经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还有潜力发展的更好。

D. 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已经对互联网空间的晴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

E. 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新媒体带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让生命耗费在无边的信息海洋里。

3.通读全文,面对新媒体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B 2.CE 3.①接受新媒介进入自己的生活,承认多元主体的存在;②大力发展新科技,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方向,更好地为生活服务;③理性对待新媒介生活,在信息海洋里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媒体生活、媒介生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智能手机……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三段说“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由此可知“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的应是“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而非“智能手机”,选项偷换概念。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材料二则论证了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有误,从材料二来看,材料二是在指出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醒人们要理性地面对新媒介生活。B项,“媒介生活的出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它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捷”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可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发生改变;“必然”一词也过于绝对。D项,“已经对互联网空间的晴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有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文中说的是“有望”,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通读全文,面对新媒体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面对新媒体生活该怎样做?新媒体是大趋势,作为受众,自然是接受,如材料一“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我们要承认多元主体的存在;我们还要发展科技,如“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利,我们要加以利用,对其弊,也不能忽视,如材料二中所说“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如何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各种杂乱无用的信息占据宝贵的时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信息海洋中获得主动权、选择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人服务”,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①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注:①西班牙语:鲨鱼。

②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

③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老人与海》梗概: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硕大无比,老渔夫在与它搏斗三天两夜后才将他杀死。归程中,老渔夫的帆船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回港时,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 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C. 全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D. 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2.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作品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 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 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 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 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 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 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 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 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 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⑤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度:勘测规划。②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纡余:曲折萦绕。④间厕:交错。

1.第①段甲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B.     C.     D.

2.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3.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您因当地支持得太守位,难道不想颠覆着当地的风俗来实现教化?

B. 您因当地支持得太守位,难道不会因为当地的风俗来成就教化?

C. 您就着地势开辟出美景,难道不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实现教化?

D. 您就着地势开辟出美景,难道不会因为当地的风俗来成就教化?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城郊营造穹谷、嵁岩、渊池,这不是靠人力所能完成的。

B. 不费民力而能欣赏山水盛景,过去的难事却在永州却有了。

C. 韦公来到永州有一个多月,在施政上没有值得称道的作为。

D. 宾客们在欣赏了韦公的文章后,了解了韦公的志向和抱负。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题。

①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②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③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④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䇿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

⑤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⑥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钞法:中国古代关于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埜一二市豪归        (2) 车驾宣府

2.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

A. 阻止    B. 恐惧    C. 败坏    D. 诽谤

3.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以无任使

A. 辱没    B. 荣幸    C. 增加    D. 腼腆

4.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B.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C.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D.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观代汉语。

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导致“师覆,埜死”的原因。

7.简析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