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北方人奚落南方人,往往说南方人打架,双方都站在自家门里摩拳擦掌对骂,你说:“你来,我要打杀你这个杂种!”我说:“我要送你这条狗命见阎王。”结果半拳不挥,一哄而散。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不也是这样空摆威风么了。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有删改)

注:1929年元旦夏丏尊曾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序

1.根据材料,试理解 “蜂子孵蛆”的含义?

2.试分析当时背景下,怎样才能使学生要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

3.第二段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有何作用?

 

1.想用蜂卵来孵化蛆,这里指不管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按自己的想法愿望胡乱去指导学生怎么面对社会运动,其结果当然不可能成功。 2.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学校不能与社会绝缘,教育不能与生活绝缘。 3.举北方人奚落南方人打架的事例,是为了类比说明“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的观点。要有实际行动,批评社会运动家光说不做,讽刺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空摆威风。通俗易懂,有说服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蜂子孵蛆”这是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这题就要首先理解喻体什么意思:“用蜂卵来孵化蛆”,这是不搞清对象就胡乱对付的做法,当然是不成功的,然后到文章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本体指向意思,注意这个词出现后后面解读性的文字,要对其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整合,即“这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简答题

(1)“你往前些!我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往前凑了几步。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1)晴雯为什么责罚坠儿?其后,她又是如何处理坠儿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个性?

(2)《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孔明对谁说到“申生,重耳之事”?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他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 《茶馆》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

C. 初秋季节,探春提议成立诗社,李纨自荐担任掌坛人。第一次咏白海棠,蕉下客薛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潇湘妃子林黛玉折桂。

D. 《白光》中,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象征升官发财的诱惑,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E. 《老人与海》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的壮美。故事也启示人们:即使失败也要不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

(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文段中《西厢》《琵琶》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姓名)。

3.结合材料,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伏尔泰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④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

3.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