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⑵《狂人日记》的末尾,鲁迅借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这表明鲁迅有什么样的认识?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吕布先依靠董卓,后又为了貂蝉杀了董卓,被曹操捉住时向刘备求情,刘备认为吕布是难得的虎将,求曹操放了吕布。
B. 《边城》里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这是一个缺少母爱、心理孤独的山城少女情窦初开时,面对内心朦胧的情感不知所措的自然反应。
C. 《家》中的觉新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处于“长房长孙”地位的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妥协屈从,最终先失去了妻子瑞珏,再失去了梅表妹。
D. 《哈姆莱特》中,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莱特杀死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千法郎全部送给了去印度经商的査理,葛朗台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拿侬给她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常有争论。道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争论中,渗透了民主与平等,流露了学识与教养、折射了进步与创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笑有感
茅盾
①笑是人类所独特擅长。简直可以说,愈是思想情绪复杂且多矛盾而变态的人,笑之内容也愈为复杂而多变态;原始意味的笑——即天真的笑,差不多很难在这样人们的脸上找到了,通常我们见到的,倘不是虚伪的笑便是恶意的笑。
②但是也还有若干种类的笑,其动机似可索解却又未必竟能索解。譬如青年的疯女人,一丝不挂出现于大街,此时围观者如堵,笑声即错杂起落,如果再有一个无赖之徒对疯妇作猥亵之动作,旁观者就一定会哄然大笑。这样的笑,当然并不虚伪,确是"真情之流露",远远听去,你会猜想这所笑者一定是一件可喜的事;那么,这是恶意的笑了,可又不尽然,当然说不上含有善意,但围而观者之群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与此疯妇确无丝毫的仇恨,既无仇恨,则看见她在那样悲惨的境地而犹受无赖子的欺侮,纵使不生同情亦何必投之以恶意的笑呢?这样看来,恐怕只能把这种变态的笑解释为并无意义的动作,这恐怕是神经受了不寻常的一刺骤然紧张而起的一种反应,这中间并无恶意,当然也未必带有幸灾乐祸的成份。但“一半是神,一半是兽"的万物之灵,在这当儿,却突然褪落了"神"的光圈,而呈现了赤裸裸的"兽"的本色,大概也是不能讳言的事罢?
③在街头遇到了这种的笑,并不比在雅致的客厅中遇到了虚伪的笑,更为舒服些,不过那不舒服的滋味应当是不相同罢?前者是悲哀而后者是憎恶。在前者,我们感到文化教育力之不足,在后者,我们看见了相反的作用——"人"非但未能净化,反倒被"教养"得更卑鄙龌龊了!我不得不承认:那种无意义的原始性的傻笑,虽使我听了战栗,可是比起客厅中高贵人们的虚伪的——可又十分有礼貌的笑,至少是“天真"些罢?
④不过在大街上那样笑的机会究竟不多,常见者乃在室内。在文雅的背景前,有"教养"的嘴巴绘声绘影地在叙述一些惨厉的故事的时候,听到了那样野性的放纵的笑声,迫使人毛骨悚然,当亦不下于在大街。这时的笑,当然决无虚伪,可也不见得如何"天真",这里可以嗅出自私的气味,讲述者和听而笑者似乎都把这当作一种娱乐,一种享受,他们似乎习惯了要把血腥的人类灵魂被践踏的故事当作饱食以后的消化剂,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开心的资料。
⑤人们说近来有些话剧,偏重"噱头",于是慨叹于"低级趣味"之盛行,但是,见"噱头"而笑,即使是"低级趣味"罢,亦不过趣味低级而已;事有甚于此者,即并非"噱头"而且简直是不应当笑的地方,也往往听到喷发的笑声,叫人突然觉得这就是疯女人出现在大街上所引起的同样的声音。
⑥到了还没看腻"噱头"的小市民群的钱袋也不大宽裕而不得不依靠那些连"噱头"都已看腻转而要从血腥与眼泪——别人的痛苦中找寻娱乐的人们作为基本观众时,我们的戏剧将怎样办呢?
⑦也许这是杞忧,现在这大时代有的是能使人痛快地一哭因而也就能健康地一笑的题材。但是看到那依然如故的"尺度",我不能不担心我这个忧虑迟早要成为问题了。
(有删改)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文章批判了哪几种类型的笑?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忧虑”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他错了么?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答这么累死累活地跑?他摇摇头,忽然笑了: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池水里暖和?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路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几十年了,但现在恢复起来了,而且是那样的清楚,那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似乎看得分明。
⑨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含洞”口相见。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⑩“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
⑪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⑫“是那个时候傻呢?还是这个时候傻呢?”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⑬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那是成了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他揉揉老眼,那什么也不是的,是玫瑰色的雾气……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⑭他踽踽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饲料地头了。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1.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3.第⑨段插入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成事不说,________,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8)汉恩自浅胡恩深,______。(王安石《明妃曲•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