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1)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2)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3)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以的,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节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澈底。
(4)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5)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6)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尝识尝识北方异味者之惟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衰歌。
(7)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8)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煤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站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9)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把翠诸景里的月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10)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11)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12)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庵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13)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除了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作者认为北平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B. 北平的春天让人最感到可爱的是它与别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如飞马般溜过。
C. “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这句话,暗指了日本军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点明了写作背景。
D. 全文运用总分式的写作结构,按照四时的顺序进行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E. 本文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准确细腻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不过分运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用字遣词十分贴切。
2.在第3段中,作者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分条陈述其原因。
3.由第6段“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深沉的,请简要概括。
4.请分析第8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阅读材料二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
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1.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
B. 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
C. 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D. 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
2.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
阅读材料一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正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1.下列对荀子生平经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是赵国人,姓孙,他很可能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人,祖上由卫国迁到了赵国。
B. 荀况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学高望众,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 荀卿曾到过秦国,看到秦国治理得很好,认识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学思想的局限。
D. 荀子十五岁离赵,在齐楚等国游学、讲学、任职,最后死在了楚国,享年约87岁。
2.下列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先天的欲望和伪装的善良。
B. 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儒家知道人性本恶,主张用道德教化。
C. 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类会更繁荣。
D. “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乐教化取代人性的恶,才能维持社会和谐、人类发展。
3.第一段说,“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 嫡传:“嫡”读作dí,意为“正宗、正统”。
C. 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D. 化性起伪:“伪”字书写的第5笔是“㇆(横折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徒于南冥也,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阅读《四世同堂》,完成下列小题。
1.刘师傅在六号院,他的职业是
A. 给人家搭棚 B. 拉车 C. 耍狮子 D. 给人剃头
2.冠太太是大个子,之所以得到“大赤包儿”的外号是因为
A. 体型长得像赤包 B. 喜欢穿红衣服 C. 脾气急躁 D. 年岁大了
3.瑞宣辞去在天主教堂补习学校教中文的兼职,是因为师父说了
A. “不出三月,中国人必败” B. “腐朽的文化让中国人忘记了抵抗”
C. “在中国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 D. “日本人以后就是你们的主人了”
4.钱家镇宅的宝物——石谿和石谷的画——最终
A. 被日本人搜去了 B. 被冠晓荷拿走了 C. 被钱太太陪葬了D.被钱先生烧毁了
5.《四世同堂》反映的主要伦理观念是
A. 善恶与生死
B. 家族伦理、生存伦理与民族国家三者之间的矛盾
C. 社会主义与个性德行
D. 金钱与政治
6.《四世同堂》中体现新旧两种文化思想剧烈冲突的人物是
A. 祁瑞丰 B. 韵梅 C. 祁瑞宣 D. 钱默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3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