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及到提高或者是既普及又提高的新里程。

②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③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④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⑤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所以,对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亟待加强,要让人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

⑥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  “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⑦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率还只有40%左右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而对于相当多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则要注重逐步提高水平。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

B. 当前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使用普通话,不能顾此失彼。

C. 为了提高普通话测试的成效,必须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的水平。

D. 对于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要做的工作不是普及,而是提高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④段以职业工作者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例,论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B. 文章第⑤段论证了普通话的规范使用问题,主要是从加强规范标准宣传的原因展开论述的。

C. 文章第⑦段通过比较普通话普及率不同的地区所要采取的不同做法,论证了推普中提高和普及的辩证关系。

D. 文章围绕国家推普工作这一中心任务,从普及和规范两个方面来论证,但更侧重于规范这个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加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才能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B. 如果经常开展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C. 使用的普通话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就可以称之为“美丽”的语言。

D. 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那么汉语就能健康发展。

 

1.B 2.A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第②段的中心句是“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即推普的方针在不同的时期有变化,并不是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B项,对应的信息在第③段,“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文本认为“规范”更重要,所以选项中的“注重”正确;C项,对应的信息在第④段,“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是为了“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选项弄错了两者的关系;D项,在第⑦段中有“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所以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应该也要做好普及和提高的工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一对西班牙父子因一些事情关系变得紧张,男孩离家出走,父亲心急如焚,遍寻不着后,在马德里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儿子名叫帕科,在西班牙这是个常见的名字。寻人启事上写着:“亲爱的帕科,爸爸明天在马德里日报社门前等你,一切既往不咎。我爱你。”

隔天中午,报社门前来了800多个“帕科”,等待宽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从下列句中选择三句,完成名句填空。

(1)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3)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涵虚:水天一色,流水澄清的样子。

1.这首诗中有许多句子写到“影”,有的明写,如      ;有的暗写,如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③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④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⑤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明·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③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④释子:佛教徒的通称。⑤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母余曰      过:探望

B. 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 钱镠因乱窃    攘:窃取

D. 与吾徒        游:游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

B. 室西连中闺                  州司临门,急星火

C. 群山苍翠                    安能以身察察

D. 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脊轩志》用笔细腻,情真意切。作者借老妪之口,追忆了姐姐在乳母怀中时母亲嘘寒问暖的生活细节,以此凸显母亲慈爱的形象。

B. 《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C. 《沧浪亭记》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文中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至今仍广为人重的现实。

D. 《沧浪亭记》中作者通过写沧浪亭的兴衰变迁,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胸怀。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 吴 越 有 国 时 广 陵 王 镇 吴 中 治 南 园 于 子 城 之 西 南 其 外 戚 孙 承 佑 亦 治 园 于 其 偏 迨 淮 南 纳 土 此 园 不 废

5.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①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②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突、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③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④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坦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⑤—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⑥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

⑦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⑧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⑨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⑩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⑾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

⑿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本文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分析下列句子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

②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3.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的原因。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