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扬州旧梦寄语堂(节选) 郁达夫 ①我去扬州,这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扬州旧梦寄语堂(节选)

郁达夫

①我去扬州,这时候还是第一次;梦想着扬州的两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够使人魂销而魄荡!

②竹西歌吹,应是玉树后庭花的遗音;萤苑迷楼,当更是临春结绮等沉檀香阁的进一步的建筑。此外的锦帆十里,殿脚三千,后土祠琼花万朵,玉钩斜青冢双行,计算起来,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的地方,总要有三年零六个月才逛得遍。唐宋文人的倾倒于扬州,想来一定是有一种特别见解的;小杜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与“十年一觉扬州梦”,还不过是略带感伤的诗句而已,至如“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简直是说扬州可以使你的国亡,可以使你的身死,而也决无后悔的样子了,这还了得!

③在我梦想中的扬州,实在太有诗意,太富于六朝的金粉气了,所以那一次从无锡上车之后,就是到了我所最爱的北固山下,亦没有心思停留半刻,便匆匆的渡过了江去。长江北岸,是有一条公共汽车路筑在那里的;一落渡船,就可以向北直驶,直达到扬州南门的福运门边。再过一条城河,便进扬州城了。

④但我在到扬州的一路上,所见的风景,都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我去的一路呢,却只见了些道路树的洋槐,和秋收已过的沙田万顷,别的风趣,简直没有。连绿杨城郭是扬州的本地风光,就是自隋朝以来的堤柳,也看见得很少。到了福运门外,一见了那一座新修的城楼,以及写在那洋灰壁上的三个福运门的红字,更觉得兴趣索然了;在这一种城门之内的亭台园囿,或楚馆秦楼,哪里会有诗意呢?

⑤进了城去,果然只见到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在一家新开的绿杨大旅社里住定之后,我的扬州好梦,已经醒了一半了。入睡之前,我原也去逛了一下街市,但是灯烛辉煌,歌喉宛转的太平景象,竟一点儿也没有。

⑥第二天一早起来,先坐了黄包车去游平山堂。平山堂一带的建筑,点缀,园囿,都还留着有一个旧日的轮廓;像平远楼的三层高阁,依然还在,可是门窗却没有了;西园的池水以及第五泉的泉路,都还看得出来,但水却干涸了,从前的树木,花草,假山,叠石,并其他的精舍亭园,现在只剩下许多痕迹,有的简直连遗址都无寻处。我在平山堂上,瞻仰了一番欧阳公的石刻像后,只能屁也不放一个,悄悄的又回到了城里。午后想坐船了,去逛的是瘦西湖小金山五亭桥的一角。

⑦在这一角清淡的小天地里,我却看到了扬州的好处。因为地近城区,所以荒废也并不十分厉害。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过,还听得见水草的鸣声,似在暗泣。而几个弯儿一绕,水面阔了,猛然间闯入眼来的,就是那一座有五个整齐金碧的亭子排立着的白石平桥,比金鳌玉东,虽则短些,可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却完全荟萃在这一座桥,这五个亭上。

⑧写到这里,本来是可以搁笔了,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迷梦。自大业初开邗沟入江渠以来,这扬州一郡,就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要道;自唐历宋,直到清朝,商业集中于此,冠盖也云屯在这里。既有了有产及有势的阶级,则依附这阶级而生存的奴隶阶级,自然也不得不产生。贫民的儿女,就被他们迫作婢妾,于是乎就有了杜牧之的青楼薄幸之名。所谓“春风十里扬州路”者,盖指此。有了有钱的老爷,和美貌的名娼,则饮食起居,衣饰犬马,名歌艳曲,才士雅人,自然不得不随之而俱兴,所以要腰缠十万贯,才能逛扬州者,以此。但是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从前的运使、河督之类,现在也已经驻上了别处;殷实商户,巨富乡绅,自然也分迁到了上海或天津等洋大人的保护之区,故而目下的扬州只剩了一个历史上的剥制的虚壳,内容便什么也没有了。

⑨枕上的卢生,若长不醒,岂非快事。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自己去往扬州路上的所见、所感,与之前的预想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

B. 文章的第②段对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之处作了详细的描绘,展现出扬州的美好。

C. 文章的第⑧段回顾了扬州曾经的繁华并解释了如今衰败的原因,与文题中的“旧”字呼应。

D. 本文多处使用短句,整散结合,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音韵和谐。

2.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B 2.①对扬州旧日美景的向往和追寻。②对扬州眼前破败萧条景象的遗憾和惋惜,生发出一种由盛转衰的沧桑感。 3.①写出了扬州的美好景致和悠久历史。②为后文所见到的扬州做衬托(答对比或承上启下亦可。)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或人文色彩),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的第②段对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之处作了详细的描绘”有误,本段中,作者对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之处只是简要概括。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能力。通读文章,从文章第一段中作者第一次去扬州,“梦想着扬州的两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够使人魂销而魄荡”可以看出作者对扬州的向往。然后描绘了扬州的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的地方的旧日盛况,以及历代文人、王孙贵族对扬州的赞颂喜爱。然后写自己“梦想中的扬州,实在太有诗意,太富于六朝的金粉气了,所以那一次从无锡上车之后,就是到了我所最爱的北固山下,亦没有心思停留半刻,便匆匆的渡过了江去”,直奔扬州,透露出对扬州旧日美景的向往和追寻。然后写自己在去扬州的路上“所见的风景,都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连绿杨城郭是扬州的本地风光,就是自隋朝以来的堤柳,也看见得很少”“到了福运门外,一见了那一座新修的城楼,以及写在那洋灰壁上的三个福运门的红字,更觉得兴趣索然了;在这一种城门之内的亭台园囿,或楚馆秦楼”。进了扬州城,“只见到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扬州好梦,已经醒了一半了”“灯烛辉煌,歌喉宛转的太平景象,竟一点儿也没有”,第二天去游平山堂,“平山堂一带的建筑,点缀,园囿,都还留着有一个旧日的轮廓;像平远楼的三层高阁,依然还在,可是门窗却没有了”“西园的池水以及第五泉的泉路,都还看得出来,但水却干涸了”“从前的树木,花草,假山,叠石,并其他的精舍亭园,现在只剩下许多痕迹,有的简直连遗址都无寻处”“瞻仰了一番欧阳公的石刻像后,只能屁也不放一个,悄悄的又回到了城里”“目下的扬州只剩了一个历史上的剥制的虚壳,内容便什么也没有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扬州眼前破败萧条景象的遗憾和惋惜,生发出一种由盛转衰的沧桑感。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句子作用能力。句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本题,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唐宋文人的倾倒于扬州,想来一定是有一种特别见解的;小杜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与‘十年一觉扬州梦’,还不过是略带感伤的诗句而已,至如‘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简直是说扬州可以使你的国亡,可以使你的身死,而也决无后悔的样子了,这还了得”写出了扬州的历史悠久和美好景致,引用了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或人文色彩)。划线句子所写的内容与后文作者到扬州所看到的扬州城 “只见到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扬州好梦,已经醒了一半了”“灯烛辉煌,歌喉宛转的太平景象,竟一点儿也没有”,第二天去游平山堂,“平山堂一带的建筑,点缀,园囿,都还留着有一个旧日的轮廓;像平远楼的三层高阁,依然还在,可是门窗却没有了”“西园的池水以及第五泉的泉路,都还看得出来,但水却干涸了”“从前的树木,花草,假山,叠石,并其他的精舍亭园,现在只剩下许多痕迹,有的简直连遗址都无寻处”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旧日扬州美景的向往和眼前扬州破败萧条景象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期。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中国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近年来,自由贸易快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所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同住“地球村”的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和谐生活,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十分强劲,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风险。

B. 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摒弃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因为旧观念会引发冲突、战争。

D. 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与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分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原则与终极目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 文章第二段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之后,对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方案进行了高度评价。

C. 文章第三段侧重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为此回顾了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话题,然后进行分析,并提供理论支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并改变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已经形成。

B. 生产力普遍发展会带来人们的普遍交往,人们的普遍交往使不同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

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彰显了先进的世界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遭遇挫折或不幸时,常有人作“退一步想”,也就是承认事情是不好的,但又庆幸不算是最坏的。这种思想方法,有人认为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辩证的思想方法,是积极的。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有过“退一步想”的经历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在其含义范围内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的记叙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 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便利了不少骑车人,因而彻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但共享单车的任性“泛滥”,也在挤占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最严重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我们乐见其创新带来的便捷,但也需彼此约束,共同维系城市之美,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

①共享单车并不能彻底解决“一公里”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想来,生活中有很多事,就像种下去的因,长出来的果。有时,①    施了一瓢水,未期待得到些什么,②     收了果,当然惊喜;有时精心浇灌,满怀期待,也收获了心仪的果,自然高兴;③   有时,④   浇下水,施下肥,仍一无所获,⑤  会懊恼,⑥   无愧于我。

 

A

因为

/

因为

因而

B

只是

C

只是

如果

/

那么

D

尽管

可是

因此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