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文论刘勰也强调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 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

C. 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 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 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 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 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 “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 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中“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2节引用《风骨》里的说法可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才是“无骨之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我们又坐在了期末考试的考场上。紧张吗?我们都久经沙场了——放松——放松!答到此,又要面对你或许讨厌或许兴奋又或许无奈的作文了,先别抱怨,这次我们写一封信!

这,可是最容易让你驰骋的一种作文的方式了:你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写信的对象嘛,就选取高中语文一二册必修教材当中邂逅的诸多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兰芝、蔡元培、苏轼、鲁迅、巴金、马丁·路德·金……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能够令你感动,或许能够触发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信息时代,我们差不多快忘了写信这码子事儿了,所以,信的格式你就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吧!切记:不得在文中或明或暗地泄露个人或班级的真实信息——竞争要公平哦!祝同学们考出真实考出人品考出才情!

此致

敬礼!

命题老师     

2018年1月10日上午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认识语言的美,能帮助人更好地走向美的世界。理解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孩子会热情地收集词汇、成语、优美的句子,背诵经典的诗词,而语言的贫乏,常常使一些孩子用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与人交流。甚至一些成年人,在球场上竟然集体用所谓的“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

①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一定能体会到语言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还有道德;在病人的坟头之上,还有良知。一家企业,________,就不要抱怨被大众进行道德审判,也不要感到委屈。我们并不主张,________,但是,在法律失灵的地方,道德审判仍然是一种事实的存在,道德同样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也会令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话中的称呼用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请问府上哪里?”“我府上沈阳。”

B. “请问尊夫人在家吗?”“拙荆有事外出。”

C. “请问令妹年方几何?”“家妹年方十八。”

D. “张教授,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当然,他是我的高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能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被读者接纳《南方都市报》今年上半年的发行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700 多万份。

B. 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

C. 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怀是极易激发战斗欲的两种感情。它们的叠加将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演变为对其他民族“坚不可摧”的抗拒与排斥。

D. 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