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自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自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摘编自2016年2月29日《人口导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C. “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就把中医放到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

D. 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但是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A. 传统文化语境的淡化,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国际地位的弱势都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不利因素。

B. 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 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它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D. 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E. 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会一直持续下去。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B 2.AC 3.①国家战略规划的长期缺位;②中药质量参差不齐;③传统语境文化的淡化,中医院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④人们思想观念上对中医药的偏见,国际影响力不够。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应为“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中医药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理由。D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属于“前科学”体系的是“中医理论”。另外,“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这句话不合文意。E项,说法绝对,原文是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可根据文中的句子“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概括第一点;根据“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概括第二点;根据“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概括第三点;根据“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概括第四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老    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    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載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过些时日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千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呵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时空为顺序对琐碎材料进行编排,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

B. 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把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串联起来,条理有序,脉相承。

C. “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更深的不幸”表明作者猜测老王的眼瞎是因为有病没钱治,揭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

D. 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还透露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表达了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

3.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本文的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贏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

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威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 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像中国一样实施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促使各个国家实现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目标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 如何转换视角调整好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该如何应对发展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全球性危机。

B.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因为人类利益格局的相互性日益加深,所以只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阻止全球危机的发生。

C. 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人类的命运与共将取代输赢分化的博弈。

D. 文章通过层层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提出了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进程的第一阶段中,因为不存在相互依赖的人类利益格局,所以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B.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意义就在于携手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美丽画卷。

C. 一些西方国家以维护人权为借口,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无视其国家主权,这样势必会加重全球化危机,影响人类的发展。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美好的,但通向美好目标的道路绝非坦途,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这一美好愿景才能实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方谚语: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朱自清: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沉默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

《沉默是金》歌词: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体理会调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马丁·路德金;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器,而是好人的沉默。

刘瑜: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请从上面材料中确立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沉默“的体验或看法。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教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一定会有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已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有自我约束、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定会以权谋私、不守法度。可以说,家风家教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①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不一定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多样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正因其多样性才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___________。中华文化虽植根于中华大地,____________,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能吸引异国人士纷至沓来,汇聚长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