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1.下列对诗歌内容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出现来两次“相去”,第一次的意思是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的意思是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B.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老”和“晚”用的妙,“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憔悴。“晚”因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C. 诗的结尾“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感情猛然一转,表明女子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绝情,以此来获得自我安慰。

D. 诗中用“胡马”和“越鸟”设喻,表现妇人责怪丈夫不知恋家竟不如马、鸟有情。

2.下列对《行行重行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诗主要表现两一个妇人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怨情。

B.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

C. 诗中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的真切细腻,极有特色地表现出思妇的心理状态。

D.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起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E.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遥远;“长”承“万余里”,指路途坎坷曲折,关山迢递。

3.运用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角度扩写“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四句,展现主人公情感。(字数不能少于100字)

 

1.C 2.DE 3.内容: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情感上: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手法:景物描写,人物细节描写。 角度:第一人称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内容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表明女子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绝情”错误,从诗中来看,并非绝情;“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意思是“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行行重行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这两句用起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错误,这是对手法的分析有误,“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这两句运用的是“比兴”,这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E项,“‘阻’承‘天一涯’,指路途遥远;‘长’承‘万余里’,指路途坎坷曲折,关山迢递”有误,“阻”指的是道路崎岖难行;“长”承“万余里”, 指路途遥远。选项正好说反了。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角度扩写‘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四句,展现主人公情感”,这是变相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第一人称”“扩写”“展现情感”,然后理解这四句诗的意思,“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这四句意思是“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第一句写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第二句写自己变化之大,容颜憔悴,日益消瘦,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女子内心的猜测,夫妇二人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这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考生在展开联想时可以对女主人公进行适当的描写,要展现女子因思念而憔悴消瘦的形象,借助对他乡游子的想象来展示女子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窃载与齐               之:他(代指孙膑)

B. 田忌一不胜而胜         再:两次

C. 韩而归                 去:离开

D. 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B.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D.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款待。。

B. 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来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 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 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敬师长

孔庆东

我们这一代人,虽在文革中度过童年,却最懂得尊敬师长。我们的尊敬,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礼貌谦卑,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敬重。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敬”,有时恰恰是以“不敬”来表现的。

班主任老魁每天装出一副凶相,不论同学取得什么成绩,他都很少表扬。尤其喜欢训斥女生,还动不动威胁女生说,谁要躲在屋里不上操,或者偷懒不扫除,他就一脚把她踢出去。女生对他又恨又怕,并且因为他很少威胁男生而对男生也增加了仇视。可是到毕业时大家回头一想,老魁一个人也没踢过,一个人也没骂过,多少训斥和“威胁”,都成了有滋有味的回忆。比如一次种疫苗,许多女生害怕打针,窃窃议论。老魁说:“那有啥可怕的?一攮一个!”吓得女生一片惊叫。还有一天下午,我去参加全市语文竞赛,同学们都在自习,老魁故做镇静地踱进来,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孔庆东在全市语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然后又故做镇静地踱出去,在门口左腿把右腿拌了一个趔趄。我傍晚回到学校,望着黑板上的大字,仿佛看到了老魁的内心。

老滕是个急性子。讲课时一个字赶着一个字,口沫飞溅。又喜欢在空中比画,无论多么复杂的几何图形,都宛如清清楚楚摆在他面前,他在空中左画一个圆,右分一个角,时而说刚才那条线不要了,时而又说现在把A换成A一撇。所以你只要忽略了他的一个动作,就再也跟不上他。他之所以喜欢空手比画,是嫌在黑板上写画太慢。他在黑板上急躁得很,每每写错,写错了就用大袖子去擦。一节课上不到一半,他就浑身都是粉末。同学做练习时,他就巡视辅导,蹭得好多同学一身白末子,以二猛身上最多。老滕恨不能一日之间就让同学掌握他的全部本事,所以对于做不出的学生又气又恨。有一次整整一行女生轮番上黑板也没有做出一道题,包括二猛在内。老滕挥动蒲扇般的大手像绕口令似的说:“你们哪儿也考不上!大学也考不上中专也不上技校也考不上哪儿哪儿也考不上啥啥也考不上!”老滕惟恐我们学习不努力,经常编造一些谣言来吓唬我们。比如说:“这几道题一班同学全都会做,三班同学20分钟就做完了,看你们怎么样。”有时又说:“我到一中和十三中去兼课,最近一中的数学已经超过了咱们,十三中也已经跟咱们差不多了。你们再不努力,就哪儿哪儿也考不上了!”我们向一中一打听,原来老滕在一中说的是:“就你们这个样儿,三中闭着眼也刷得你们一根毛不剩!”,老滕还在外边吹嘘过:三中的肖瞬和孔庆东,做题像飞似的,连理科的尖子都比不上。在老滕的培养下,我们班的数学水平的确很高,而且锻炼出了卓越的空间想象力,高考时有人得了满分。不过老滕也并非只知道督促学习。高考前夕,哈尔滨着了两场大火。一天中午,几个男生去看救火,半路与老滕遭遇,老滕怒斥道:“什么时候了!你们还有闲心去看救火?练习题都做完了吗?”大家都很羞愧,准备返回。这时老滕话题一转:“好吧,快去快回!我告诉你们一条小路,距离又近,又没有警察,还可以骑车带人。”说到此处,老滕一脸的得意。

地理老师张大帅是个肥头大耳的白发老头,他是中学地理界的权威,有几大绝招,一是在黑板上随手画地图,惟妙惟肖。二是善于出题和押题,做过他的题,对付高考便胸有成竹。三是不备课,也没有教案。他上课就拿着一本教科书,打开就照本宣科。为了显示不是在“读课文”,他不时加上一个“的”,减去一个“了”。读到外国地名,故意读得起伏跌宕,好像他去过似的。大家佩服他的水平,所以对于他的讲课也只能忍受。时间一长,张大帅也不再掩饰,进门就说:“书——25页”,大家便翻到25页,他说:“书——68页”,大家便翻到68页。一天他一进门,我们几个男生就说:“书——”,张大帅白了我们一眼,说:“教材——120页”。过了几天,张大帅一进门,我们便说:“教材——”,张大帅这回连看也没看我们,说:“课本——139页”,于是大家无不佩服。张大帅讲课之外,喜欢以一种非常含蓄的方法炫耀自己。他经常慢条斯理地说市里省里请他开会,“我呀,不愿意去。可是电话打到学校,又打到家里,不去实在不行。”他还时而讲个小故事,比如说某一天,他观云识天气,认为要下雨,别人都认为不会下,“整个一下午,也没下。”张大帅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大家以为他这次是真的谦虚。张大帅接着缓缓说道:“到了晚上,下了。”故事到此结束,韵味无穷。我用老魁讲作文的术语评价说:“真是凤头、猪肚、豹尾!”

老师们往往有些小毛病,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比如老魁来上课,走到门口时,躲在门后把烟掐掉。老滕每次理发,脑袋上都深一块,浅一块,跟狗啃的似的。历史老师讲课前总要故做轻松地说几句题外话来掩饰紧张,他用手指不断地捏着粉笔头,下课后满讲台都是碎粉笔末。生物老师不知为什么特别爱讲大肠杆菌,一有机会便扯上几句,因此外号叫“大肠杆菌”。化学老师有个口头禅叫“相应地”,一节课要说上几十次,“把桌子相应地搬过来”,“把仪器相应地送回去”,“大家相应地做一做”,“课后相应地来找我”……

最让人记不胜记的要数政治老师。这位老头跟张大帅一样,也是著名的特级教师,讲课精练有条理,善于出题和押题,而且很喜欢我们十三棍僧。他一口南方普通话,把“互相联系,互相排斥”说成“五香联系,五香排斥”,因此外号叫“五香联系”。五香联系上课时毛病甚多,据我们认真讨论,主要有提裤子、挖鼻孔、掏耳朵、闭眼睛和看窗外五种。这五大毛病出现的频率极高,而且动作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比如他可以闭着眼睛讲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看着窗外讲完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有一天,我们决定用画“正”字的办法详细统计一下五香联系的各项数据,课前做了分工:我负责闭眼睛,肖麟负责看窗外,郑麻子负责掏耳朵,王老善负责挖鼻孔,张欣负责提裤子。周围的女生听见了,都兴奋地憋着笑,等着看热闹。刚刚分配完任务,上课铃响,五香联系进来了。大家急忙起立。还没等喊“老师好”,只见五香联系两臂一垂,就提了一下裤子。张欣一见,赶紧弯腰画了一个横杠,周围同学都忍俊不禁。五香联系说:“站好了,不要笑,上课要严肃。”统计结果,我共有五个“正”字,高居榜首。

这些可爱的老师使我很早就认识到,做人首先须有德有才,大节无亏,小节上则不妨任其自然,宁俗而勿伪。要经得起别人的“不敬”,才能配得上别人的“敬”。

(节选自孔庆东《永远的高三8班》,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班主任老魁,是个极其严厉的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虽然会对学生训斥、威胁、打骂,但是也同样为学生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B. 老藤性格急躁,主要是因为对学生有殷切的期望,老藤会用善意的谎言来督促学生,对学生也报以理解和同情。

C. 张大帅为中学地理界的权威,虽然不写教案,照本宣科,但是为人幽默,善于应变,强于炫耀,学生们对此敬佩不已。

D. “五相联系”政治老师,教学能力较高且喜欢学生,但课堂上小毛病较多,经学生统计在一节课上他最多的动作就是五大毛病中的闭眼睛。

2.文章第一段提及“我们对老师的’敬’,有时恰恰是以不敬来表现的。”请概括一下文章中学生对老师有哪些“不敬”的行为?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

新华网

材料二:

余光中先生走得有些遗憾。他曾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今天,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

人民日报《余光中的江河深处》

材料三:下面是余光中先生接受澎湃新闻的一段采访(有删改):

澎湃新闻:但是大家喜欢的还是你那些抒情、浅显得诗文。

余光中:这是我写作的一面。我的有些诗文比较深,但对那些真正前卫的朋友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前卫。有的时候,我任其自然,用最单纯的语言写最单纯的意念。最典型的一首就是《台东》:“城比台北是矮一点/天比台北却高得多/灯比台北是暗一点/星比台北却亮得多/街比台北是短一点/风比台北却长得多”。台东大学把这几句话拿去刻在了墙上。我觉得雅俗共赏是一种乐趣。有人要我写点诗做实用,我大半也认为是一种挑战。作为一个诗人,不要老是埋怨这个社会不读诗,不需要诗。问题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提供什么服务。在铅笔上,在运动衫上,我都把这种事情当做挑战。诗可以实用,可是别商业化。“中山大学”2000年过20周年校庆时他们要我为校庆题两句话,我就写:“20岁的活力,2000年的新机”,他们就印在T恤衫上。垦丁公园里也做环保袋、运动衫,上面的题词也有我的。古人是到处写诗的,写在旅馆墙壁上,写给歌伎。

澎湃新闻:听说你很喜欢鲍勃·迪伦和琼·贝茨?

余光中:我对媒体和朋友讲,除了我的家人之外,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家人,比如凡·高,我还翻译了一本《凡·高传》;还有一个家人就是王尔德,我翻译了他很多东西;还有就是披头士,他们曲高和也众,充满了自信。他们藐视社会但并不捣蛋,歌词也很有深度,比如《Let itBe》等。

澎湃新闻:大陆读者对你的认识只是一个面向的余光中,那个乡愁的、抒情的、课本上的余光中。这是否有点遗憾?

余光中:深入了解我的人是不多。我开玩笑说,粉丝不嫌其多,知音也不嫌其少。这个情形也很正常。那天和孙甘露(注:上海作家)对话时,有一句没有说,我当时说到读古典诗的作用,其实我还想说,中国的小说家一定要会写诗,比如《三国演义》里“有诗为证”,《红楼梦》里更不用说了。以前,小说和诗是不分的。

澎湃新闻:从那天和孙甘露的对话中看得出,你最推崇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

余光中:我觉得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文。胡适当时就讲: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意思就是说,白话文文学也不能够大白话写来写去。所以我写诗写文,都酌量用点古典的好处,这样比较耐读一点。因此,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他们要把国文课中的文言文锐减,把《论语》、《孟子》变成选修课,我就写了很多批评文章,好几个回合过招。很幸运,媒体站在我这边。那个“教育部长” 杜正胜是许倬云(注:台湾历史学家)的学生,本来就研究中国古代史的。

1.阅读材料三,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光中先生认为现代社会对诗是有需求的,只是诗人的创作不能实用,没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B. 从访谈中我们能看得出,余光中先生对艺术涉猎极为广泛,不仅是诗歌,还有绘画、音乐均有所成就。

C. 大多数的读者喜欢余光中先生抒情、浅显得文章,大陆读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乡愁》,对此,余先生认为,他个人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但深入了解他的人并不是很多。

D. 余先生对中国古典的诗文情有独钟,他说过:“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所以他对刻意的在自己的诗文中斟酌古典诗文的用词。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敬献给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哪一项是不合适的

A. 异居为异客,梦断家山,读到乡愁空哽咽;天路到天堂,魂归故里,算无船票自徘徊。

B. 两岸心头,乡愁一缕寻滋味;此生注脚,艺德九旬泽大荒。

C. 光照千秋,中兴伟业,两岸共圆梦; 情融万载,赓续乡愁,九州同挽余。

D. 先生溘逝,白鹿还原真世事;长者永存,黄泉不复大文豪。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如果让你为余光中先生写一篇悼词,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写作,请列出你的写作内容要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②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③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④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⑤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节选自《光明日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

B. 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C. 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

D. 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

B. 第二、三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

C. 第四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的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

D. 最后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因为工业文明的跃升,人们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导致文化个性消弭,乡愁便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

B. 对于处在工业化文明的现代人来说,“乡愁”已经与传统文化记忆中古人的乡愁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了。

C. 当下,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涌入城市,人与人心理距离的疏远,正是因为乡愁被重新唤醒,人们才获得了渴求的温暖与安慰。

D. 人的社会行为急需“文化身份”的确认,在乡愁中,人们只有找到自己的“身份”,才能找到自我。

 

查看答案

请以“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