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着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两名山东的大学生脚踩轮滑鞋,利用国庆假期一路从山东滑行至北京,历时5天半完成了一次长达567公里的“长途刷街”。这种不一般的旅行方式引起众多网友热议,有人羡慕他们的青春,也有人质疑此举太过危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秋天,在古人的眼中也许就是无数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在你的心中秋天的落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请联系现实生活,描写一个场景。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侧重景物描写;(3)要有人物的心理描写;(4)80字左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什么?①_______,但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我们当下使用的“文化”概念,②_______,比如:西方的历史学、哲学、考古学以及当代西方新兴的文化研究理论。长期的文化研究,为西方的文化战略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学术资源。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还缺少具有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特别是③_______,大多是重复编著式的文化史、文化概论或经典导读。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令尊令堂含辛茹苦把你们几个养育成人,确实不易,作为儿女应该在生活上多关怀他们。
B. 在读者见面会上,小王斗胆建议该书作者将故事背景写得更明晰些,那样有助于人们理解。
C. 在老同学的多次邀请下,我赏脸参加了他们公司的开业典礼,很荣幸地认识了范先生。
D. 粗浅之作能在这次文学大赛中得奖,并获得专家好评,本人高兴之余又深感受之有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联合国大会把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纳入到了“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中,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凝聚了国际共识。
B.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宏大的工程,节目组借助短视频这一当下传播的热门手段,在3分钟的时间内将工程的精华呈现给观众。
C.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17年商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考虑扩大在华运营的欧盟企业从2016年的47%提升到了51%,这表明欧盟企业对在华投资充满信心。
D.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期,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素养,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是未来教育变革的一项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