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

6月2日,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

据了解,当天这里正在举行电影《高考女孩》的外景拍摄,吸引了不少家长前来为孩子祈福。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居陈国四年,在陈国提出了儒教理论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论,不仅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孔子在陈国曾经“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河南淮阳近500名高考生弦歌台前拜孔子。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字。”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消息是记叙类材料,一共两节,第一节是概括消息主要内容的重要段落。提取记叙类材料的主要内容时,应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等相关信息即可。由“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近500名中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的‘祈福大戏’”这句话,可以提取或概括出这则消息的人物是:近500名高考生。地点是:河南淮阳。事件是:拜孔子 。第二节文字主要说的是拜孔子的地点和原因的影响。其中“弦歌台是纪念中国大圣人孔子“陈蔡绝粮”的圣地”这句话,具体介绍了拜孔子的地点:弦歌台。由此,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河南淮阳近500名高考生弦歌台前拜孔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___________: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_____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到了距地面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就换了一副面孔,_______________,使人头痛、胸闷甚至产生肺气肿等病症。

 

查看答案

将下列短句组合成两副名胜对联,请从备选项中选择相关的语句填空。(只填序号)

①黄河九曲     ②搁笔题诗     ③三楚一楼     ④邻江吞汉    

⑤两人千古     ⑥华岳三峰     ⑦抱关来       ⑧凭槛立

(1)陕西潼关(古关隘、要塞)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北黄鹤楼(名楼之一)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4分)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①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②  ;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③   ;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④  

A. 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 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 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 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不逾矩。”

(2)《论语·学而篇》中曾子从以下三方面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3)《诗经》中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容颜憔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象征手法,用以荷叶莲花为衣裙来表示自己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5)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